在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中,香型始终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维度存在着,甚至对许多酒企来说,独特而小众的香型的重要性堪比品类,这种鲜明的区隔使得企业在市场开拓与发展过程中受益匪浅。而随着行业发展的成熟度不断提升,白酒的香型也日渐丰富与完善,下面笔者就从国标技术与市场认知两个角度,粗笔勾勒“百花齐放”的白酒香型全貌。
酒评会名称 |
评选结果 |
名酒称号白酒企业 |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1952年北京) |
老四大名酒 |
汾酒、泸州老窖、茅台、西凤 |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1963年北京) |
老八大名酒 |
茅台、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西凤酒、汾酒、贵州董酒 |
第三届全国评酒会(1979年辽宁大连) |
八大名酒 |
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贵州董酒、泸州老窖特曲 |
第四届全国评酒会(1984年山西太原) |
十三大名酒 |
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 |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1989年安徽合肥) |
十七大名酒 |
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
工艺发展六十载,11种国标香型脱颖而出
中国白酒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酿酒技术真正上升到国家技术层面,受到重视并得到大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白酒迎来了技术创新与技术规范高峰期,当时的骨干企业山西汾酒和泸州老窖做了最早的技术铺垫工作。甚至一度在1959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浓香型白酒第一本酿造工艺书《泸州老窖大曲酒》,树立起浓香白酒最早的“行业标准”,并以此指导当时全国约300多家曲酒厂的生产工作。但客观而言,由于当时白酒检测技术与市场标准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真正的香型概念还很朦胧,更多突出的是企业形象,诸如“泸香型、汾香型、茅香型”等等。
真正推动国家层面香型权威标准建立的是自1952年的5次全国性名优白酒品评会,这些会议在当时的影响与分量丝毫不亚于后来权威的“国家标准”,甚至直接影响到现在许多消费者的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在1952年的第一次评酒会上,“四大名酒”中汾酒、泸州老窖和茅台分别奠定了此后中国清、浓、酱三大基本香型战略基础,而西凤则是以“其他香型白酒”位列其中,成为最早兼香型白酒的代表。而进入60年代,白酒标准开始从企业标准走向地方标准,白酒重度产区川黔积极推动相关地方性标准的出台。
在第三届中国名酒评比会上,评比更加科学规范,香型也成为白酒能否进入到中国名酒序列的重要指标,可以说从第三届开始,建立以香型为前提的体统白酒品评理论,并在日后不断完善。而在后来的第四届评酒会上,新、老八大名酒实现汇合并交叉形成了著名的十大中国名酒,又加上四川郎酒、湖北黄鹤楼以及柔和型浓香型酒的代表江苏双沟,中国名酒以香型为代表进入到十三大名酒序列。在最后的一届评酒会上,随着浓香型白酒宋河、沱牌,酱香型白酒湖南武陵,清香型白酒河南宝丰进入到名酒阵营,使得白酒最终定格“十七大名酒”,其中浓香型白酒占据9席,清香、酱香型白酒各3席,小众香型凤香型白酒与董香型白酒各占1席,白酒行业的大香型格局基本成型。
此外,进入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白酒香型国家标准的制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些认知比较广泛的香型,如浓香型和清香型,首先实现了国标的统一。如今,具有国家标准的香型共有10种,都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双重认证与权威发布;具有地方标准的香型有2种,具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有一种。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中国酒业协会也依据相关国标香型监制出中国白酒标准样,成为行业爱酒人士收藏品鉴的首选。
类别 |
类型 |
首次发布时间 |
实施时间 |
起草单位 |
其他代表企业 |
国家 标准 |
浓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宜宾五粮液、江苏洋河 |
剑南春、水井坊 |
清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山西汾酒 |
河南宝丰 |
|
酱香型 |
2007年8月10日 |
2011年12月1日 |
贵州茅台、郎酒、茅台习酒公司、山东云门酒业 |
珍酒、国台等 |
|
浓酱兼香型 |
2009年4月14日 |
2009年12月1日 |
湖北白云边、黑龙江玉泉酒业 |
|
|
凤香型 |
1994年2月4日 |
2007年7月1日 |
陕西西凤酒 |
|
|
芝麻香型 |
1995年12月5日 |
2007年7月1日 |
山东景芝酒业 |
扳倒井、江苏梅兰春、乾天酒业 |
|
米香型 |
1989年3月31日 |
2007年5月1日 |
广西桂林三花 |
|
|
老白干香 |
2004年12月14日 |
2007年7月1日 |
衡水老白干 |
重庆江津酒厂 |
|
特香型 |
1997年6月20日 |
2007年7月1日 |
江西四特 |
|
|
豉香型 |
1996年4月10日 |
2007年7月1日 |
太吉酒厂、九江酒厂、顺德酒厂 |
|
|
地方 标准 |
小曲清香型 |
2008年3月16日 |
2011年12月1日 |
云南玉林泉酒、贵州盘龙酒业 |
|
董香型 |
2008年8月25日 |
2013年12月1日 |
贵州董酒 |
|
|
地理标志 产品 |
牛栏山 二锅头 |
2007年12月13日 |
2008年5月1日 |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泸州老窖这个企业,它主要参与并起草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的《浓香大曲》标准。
小众香型澎湃成长
除国家标准白酒香型外,近年来非国标白酒香型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势头。如果说国标香型是白上而下地“光环加身”的话,那么这些“江湖之外”的小众香型则是强调自下而上的市场性认知,它们更多的是区域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和酒企工艺上的自我努力与突破的结果。典型代表有湖南酒鬼酒的馥郁香型、河南仰韶的陶香型、辽宁道光廿五的陈香型、沱牌舍得的润香型、广州一线天酒业的蜜香型、河南宋河的白然香等等。
当然,排除酒企自我炒作的嫌疑,酒企之所以强化对香犁的重视,这与近年来日趋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形势密切相关。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消费对称性大大增强,自然消费者的“选择”增多,过去行业内简单的“概念复制”已经越来越难让消费者真正“买单”。白酒企业中特别是那些品牌力相对积淀不厚的成员,唯独创新,唯独足够的差异化才能实现业绩的新增长。创新无所不包,但是工艺上的突破很难,即便工艺上有创新,但如何以一种消费者可理解、可感知的语言方式传播出去同样是个考验。洋河以绵柔浓香的香型差异成就了蓝色帝国,构建出鲜明的消费壁垒,其他酒企如果仅停留在概念的简单抄袭这么低的层面,自然无法同日而语。
所以总结过去酒企的辉煌成就,借助名酒评选的品牌红利成就了一批企业,许多所谓的“名酒”都借势扩张市场版图;借助产区背书成就了一批企业,典型川黔板块的许多企业就受益于此,这也是后来的黄淮名酒带拼命强调产区性的重要原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香型资源的商业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开发,以白酒香型为鲜明标志建立起来的一套差异化的品牌诉说体系将会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与市场张力。
当然香型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壁垒一定也是有正反方面作用的,一方面遏制了其他香型竞品的市场进入,另一方面也直接阻碍了本香型产品的对外扩张。包括汾酒、西凤在内的酒企,消费者香型适应性培育工作始终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品类的突破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直到现在相比浓香的大版图依然占比很小,而对于上述提到的小众的成长型香型,首要工作就是“占位”,强化品牌故事,构建起整套香型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行业权威专家的背书、第三方媒介广泛传播出去,只有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才能实现“小香型、大突破”的品类占位,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曲线救国”。
上一篇:国产葡萄酒商面临新变革
下一篇:能否使用传统酒水营销方式实现预调酒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