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每年的“双11”都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日子,看着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销售数据和分分钟数十万元、一天数十亿元的销售额,让人惊叹新网络平台的巨大功能性之余,又不禁觉得一切都那么的不真实,对于酒水销售来说更是如此。可能大家习惯了跑市场、进商超、专卖店等一系列常规操作运作的真实感之后,在这样一个似乎是虚拟的商务平台上实现如此当量,难以理解。可是,现实就是如此,电商平台正在整合越来越多的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葡萄酒与电商,恐怕是今后一段时间永远争论但又永远没有结果的话题。葡萄酒与电商的距离,就像那首歌唱得那样: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葡萄酒与电商:“看上去很美!”
葡萄酒操作电商平台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作为中国的小众酒种,葡萄酒不像白酒那样,还是具有一定新奇性的,尤其是一些特种葡萄酒、国际品牌的低端酒等,而这是电商平台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葡萄酒虽然在中国发展很快,但是从渠道占比来说,远远不如白酒那么发达,可以达到全渠道运作,而是更多集中在专卖店和酒窖中。电商平台为葡萄酒提供了一条独立的渠道,更关键的是这个渠道几乎是不设门槛的。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渠道模式,电商更加时尚,它的受众更年轻,而这些,与葡萄酒的消费对象是相同的。基于以上因素,葡萄酒和电商平台存在着天然契合点,尤其是在当前行业调整期,这种优势更加凸显。也许正是如此,让大家更加关注葡萄酒在电商平台上的表现。
于是,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尝试葡萄酒电商平台的运作,似乎找到了商超、酒店、专卖店、夜场之外的第五条销售渠道,而且还是全覆盖性的。这种心态很好理解,电商门槛很低,即使亏了,也不会让企业和酒商遭受“灭顶之灾”,而它带来的占位、品牌和新闻效应,是未来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
但是,在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掩饰下,我们必须仔细审视电商给葡萄酒业带来的改变,发现背后存在的问题。
葡萄酒与电商:“偷换概念”的直销
我们注意研究了一下“双11”期间在各个电商平台上旺销产品的特点,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价位低,而这种低价位又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世界知名品牌的低端酒,另一个是企业和酒商的定制和专供酒。
电商模式最吸引葡萄酒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产品实现厂家和终端消费者的直接联系,避开庞杂的渠道费用,从而实现真正的直销。事实上,电商对于缩短渠道链条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这毋庸置疑。但是否就能实现真正的直销呢,这或许要打个问号了。
仔细分析线上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大企业或者大品牌的定制酒或者专供酒,它们只对某个电商平台供货,消费者在常规渠道是不会见到的。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避免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冲突。直销的核心价值在于直接将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快速回笼,企业能掌握市场一手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从而实现真正的产销互动。而目前广泛存在于电商平台上的葡萄酒,更多是一种买断和专供,就像当初很多企业推行的销售策略一样,厂家定任务给奖励,产品销售好坏与厂家没有太大关系了。区别在于,定制商和专供商拿到产品后是继续分销,而电商拿到这些产品后却是直接卖给会员和用户。对于厂家来说,其实他们的价值是一样的,而这肯定不是葡萄酒做电商的真正目的!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企业自建电商平台,这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销,但事实证明,目前这种做法还鲜有成功的案例,即使如张裕等这样的领军品牌。另一种就是入股大的电商平台,让它成为自己的直接销售终端,而这种做法也很难成功,毕竟电商自身也有多品牌、多品种和多样性的诉求!
必须要指出,对于目前相对多主体运营模式的进口酒来说,真正形成品牌优势的还很少,更多的产品是散见于各个区域、规模不等的进口酒商手中。这些进口酒对于市场来说都是陌生面孔,所以可能运营商对窜货等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有销量就行。而在这种局面下,电商无疑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的服务,我想,这也是进口酒对电商平台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葡萄酒与电商:要双赢,而不仅仅是“道具”
葡萄酒在电商平台上的价值,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读。
电商平台有着自身的价值诉求:有的是谋求通过上市实现溢价,有的是希望借此吸纳社会资本,也有的是想通过品牌整合实现在其他领域的价值。站在电商的角度,这无可厚非;但站在葡萄酒厂商的角度,这种运作恐怕有些偏离他们的本意!
电商的价值体现在销量,或者说看其每天、每周、每月有多少笔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产品的利润,由厂家和电商分享,这是正常的理解。但事实是,很多电商的目的并不在于交易本身,他们希望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吸纳资本,从上市运作和其他方面实现自己的利润,这就跟厂家的诉求产生了分歧。
自从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之后,国内很多电商都希望能够通过融资上市来体现其价值,实现利润的几何数翻番。而对于葡萄酒的电商来说,先天的局限性和用户群的单一性,使得他们很难获得较多的资源。那么,吸纳厂商资金就成了直接的办法。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计成本的促销、让人心惊肉跳的活动,电商为了走量向企业要政策,要低于成本的价格,而厂商也在慌乱中予以配合。电商的利益可以通过后期运作上市等方式得以实现,而葡萄酒厂商的利益怎么保证呢?
因此,要真正提升电商在葡萄酒业的价值和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本源,厂商和电商直接捆绑起来,利润完全通过交易来实现,以实现双赢,而不是仅仅把葡萄酒作为扩大影响力和吸纳资本的“道具”!
“双11”的阶段性和理想中的“常态化”
无疑,“双11”就是葡萄酒运作电商平台的一阵“强心剂”,巨大的销售数据似乎在佐证着葡萄酒的潜力有多大。但~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当繁华落尽,似乎葡萄酒网购又重新归于沉寂。“双11”阶段性爆发的局限性和把它做成常态化销售之间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
“双1 l”葡萄酒旺销的基础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们对于这个日子的炒作,尤其是电商自身;另一个就是巨大的促销力度。所以,它很难持久,也不太可能持久!葡萄酒很难把电商列为日常渠道,也正是这个原因。电商对于葡萄酒销量的帮助,更多集中在特定时间点上,比如“双11”、春节、中秋等,能够短时间内迅速起量,但绝对无法像商超、餐饮那样,形成稳定的日常销量。所以,葡萄酒在电商平台上的阶段性销售增长非常明显。
而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葡萄酒在电商平台上形成“常态化”的销售,只有这样,电商才能真正成为葡萄酒的新兴渠道,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这就要依靠一方面葡萄酒自身拿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关注;另一方面电商自身极大发挥能动性,针对消费人群设计更好的营销方式。
我们无意再去探讨葡萄酒如何做电商,但是当“双11”落幕,葡萄酒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归于平静,如何解决这种阶段性和常态化的矛盾,将会是真正触及本质的问题,而这也决定着葡萄酒能否在电商平台上实现真正价值!
上一篇:葡萄酒电商圈需要“角儿”
下一篇:葡萄酒电商戏码如何上演“双十一”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