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行业资讯|酒志公告|酒志活动|糖酒会|

行业资讯

联采分销之困

2014/10/26 15:44:04 浏览:1200人  收藏

  抱团未必真的能够取暖,也有可能让人心寒。虽然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联采分销”的商业模式,但并不是每一家都获得了成功。联采分销到底难在哪些地方?本文通过五个案例,找到可能导致该模式失败的几个症结点。

症结一:未看清形势,产品不动销

  李经理代理了多年的某次高端品牌,2013年的时候,他明显感觉资金紧张,于是想通过联采分销的方式,和几个经销商一起代理这款产品。李经理为了吸引其他经销商加入,也做出了一定的让利。一段时间后,李经理和几名经销商达成了合作协议,货很快就到了仓库里,他们打算将产品分销到各自掌控的终端里,可是结果并不如想象得那么简单,终端进货明显热情度不够,客户不是说库存还很多,就是说这个价格的产品不好推。在这种情况下,李经理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制定了激励政策、开展促销活动等,但产品依然动销不起来。经过市场调研,李经理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之处。2013年高端酒价格开始回落,逐步降到600元左右,这就抢占了原来次高端酒的市场空间,而李经理合作的这个厂家也有高端产品,在这种形势下也降低了价格,李经理代理的产品价格也就尴尬起来,他只好降低了自己的利润,给客户的价格也低了许多。但是价格降低后的产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地产强势品牌,运作市场的难度很大。最后,与李经理合作的经销商们表示不再合作,他们打算集中全力运作自己公司的产品。

  观察:产品是团结各位成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产品无法运作成功,组织内的酒商们很难有信心继续合作下去。所以在做联采分销之前,酒商们最好详细调研市场,以免发生产品难以推广的事情。

症结二:“盟主”有变化,联盟终松散

  几年前赵经理代理了A品牌,这个品牌在赵经理所在的区域共有四家代理商,他们分渠道运作,本来相安无事。去年,该品牌的区域经理将这几个代理商组织到一起,让他们成立一个酒商联盟,大家共同出资,和厂家谈代理事宜。这位区域经理谈到,赵经理几个人“抱团”的话,可以在厂家那里争取到更多的优惠,而且酒行业形势不是特别好,几家一起承担风险,对经销商来说是个好事。赵经理几人考虑了一番后,认为这也是个好办法,本来他们也是运作这款产品的,如今只是换了一个方式来采购,销售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来,应该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市场影响,而且几家一起努力,有可能会创造更多的销量。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成立了这个联盟,刚开始几家经销商也是信心满满,但是由于“盟主”是厂家的区域经理,他在几名经销商中的号召力一般,所以市场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容易操作。关键是,虽然他们成立了联盟,但是一直都比较松散,几个人就是共同出资代理了产品,其他方面都没有形成凝聚力。这种合作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这位区域经理工作上发生了变动,失去了“盟主”的几位经销商也没有再合作。

  观察:对于结盟的经销商来说,由谁来担当“盟主”十分重要,因为将来他要协调各种事宜,如果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就很难调动其他酒商的积极性。由厂家区域经理担任“盟主”显然有很多弊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强,并且在当地酒圈缺乏影响力,很难带动成员们的热情。

症结三:边缘化市场,厂家不重视

  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合运用联采分销的模式,比如有些地方并不是厂家的战略性市场,厂家对这些市场关注的程度比较低,经销商可能得不到想象中的支持力度。程经理是甘肃某地级市的经销商,他看到B品牌在其他省销得还不错,打算代理此品牌。不过程经理的资金实力一般,考虑到自己的压力,他决定联合其他几个经销商,一起代理B品牌。谈好出资的金额和各占股份比例后,程经理几个人跟厂家谈了合作事宜,不过跟当初想象得不一样的是,厂家并没有答应给他们过多的支持政策,市场方面的主要运作还是由这些经销商来承担。程经理他们十分不解,本来想通过“合力”多获得些返利,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后来程经理多方打听以后才明白,原来厂家并没有把他们所在的区域当成重点市场,所以很难申请下来费用,厂家当时想打造几个样板市场,但是程经理所存市场并没有打动厂家。

  观察:代理产品之前,酒商应该多了解厂家的战略规划。并不是这款产品在其他市场成功,就也可能在这个市场受欢迎。而且如果厂家不重视该市场,对经销商来说压力很大,没有厂家的支持,经销商运作市场难度很大。

症结四:各怀心思,难以成事

  做合伙生意时,如果每个人把力量用到一起,就会产生合力,生意难度也会相对降低,反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去年下半年,刘经理看中了一款产品,他认为这款产品无论从价格还是品牌力上,都是很有优势的,但是行业处于调整期,刘经理不敢投入过多的资金,于是他想到了联采分销的方式。如果运作得当的话,该产品可以在全省的几个地级市中形成联动作用。想到这里,刘经理赶快行动,找到几个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经销商,几个人一起联合采购这款产品。几个经销商考虑了自己的产品结构后,同意合作。由于是第一次合作,他们每个人并没有投入特别多的资金,将首笔费用打给了厂家。之后,他们将产品铺到了各个终端里,不过产品销售却没有特别大的起色。刘经理打算做一些广告宣传,他认为资金也应该几个人共同来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抱有同样的想法。有经销商认为,厂家已经在一些媒体上投入了广告,经销商应该多做落地的工作,把终端网络操作好了就可以。还有几个经销商并没有将大家联合采购的产品当成重点产品来推广,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新品运作起来难度高,所以这些经销商依然把重心放到公司的原有产品身上。最终,由于几名经销商在合作后的思路上无法达成一致,他们之间的联盟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太大起色。

  观察:虽然产品采购以后是由各家经销商分开销售的,但说到底这款产品和联盟内的各个经销商都有关系,如果成员心不齐,目标不一致,产品的推广压力就放到了个别人身上,或者根本没有人重视,那么产品怎能在市场上推广起来?

症结五:市场管不严,利润没保证

  有些经销商认为联采分销可以稳定产品的价格体系,但也有可能因为市场管理不善,而导致利润无法保证。陈经理是C品牌在河南某市的地级代理商,他发现厂家对产品价格的管控不是十分到位,该省每个地级市的产品零售价有较大差别,他担心时间长了以后,会发生窜货的事情,影响产品的生命周期,于是陈经理想到了联采分销的办法。他认为,只要将几个地级市的经销商联合到一起,大家在同一个“利益集团内”,可以存价格方面尽量达成一致,还可以跟厂家谈到更优惠的价格。但是在市场压力面前,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能做到这一点。联盟组织成立以后,陈经理按照当初约定的价格空间,将产品分销到二批商处。不过有些经销商却始终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当地的二批商已经习惯了之前的价格,经销商将价格提高以后,二批商进货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而终端方面的销售也变得缓慢,时间长了以后,业务员开始不满,觉得产品销不出去,自己提成挣得少了,经销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们当初想稳定产品的价格,但是最终有些经销商以失败收场。

  观察:经销商形成联盟组织后运作同一款产品,产品的价格体系非常重要,因为这款产品是在不同地级市分销的,一旦控制不好,容易引发产品乱价,所以组织内的成员应严格控制价格体系,二批商要的是利润,他们希望进到价格更低的产品,因此,经销商在坚持产品价格稳定的同时,可以和厂家争取多些政策支持,以鼓励二批商的进货热情。


上一篇:“Rl0(锐澳)”何以天价估值?
下一篇:看调整期经销商的动销六策

注册|登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