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行业资讯|酒志公告|酒志活动|糖酒会|

行业资讯

鄂酒在潜行中蜕变

2014/9/7 17:53:40 浏览:1774人  收藏

鄂酒在潜行中蜕变

湖北白酒的逆势上扬主要得益于相对较低的产品结构,但随着全国中高档白酒品牌下延产品线,湖北白酒必然会面临市场挤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3年到2014年,白酒行业持续深入调整。湖北作为中国白酒的主要产区之一,行业全面调整的风浪却并未对其构成显著冲击。2013年湖北白酒整体逆势上扬,全年白酒产量72.15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508亿元,收入规模一举超过贵州和山东跃居全国第二。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4年7月份出台了《做大做实做强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主动推动湖北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政府主导下,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出台的深层背景是什么,湖北白酒产业未来的发展蓝图将如何展开,记者近日专访了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轻工纺织产业处处长、高级工程师黄敏鸿。

鄂酒地位并不稳固

  记者:黄处长,湖北白酒去年逆势上扬,您如何解读这种出众表现?

  黄敏鸿:尽管去年湖北白酒产业整体营收规模达到508亿元,超越贵州和山东跃居全国第二,但客观地讲,湖北白酒的地位并不稳固。湖北白酒的逆势上扬主要得盗于相对较低的产品结构,但随着全国中高档白酒品牌下延产品线,湖北白酒必然会面临市场挤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记者:那么鄂酒转型升级的总体规划和思路是什么?

  黄敏鸿:在《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中,我们将2014到2017年作为行动期,总体规划目标是将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量(折65度商品量)控制在80万千升左右,但主营业务收入要冲刺900亿元,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位。核心思想就是控制总体产量,推动产业升级。实施产量控制就是要让白酒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精耕转变,推动湖北白酒产业升级,提升湖北白酒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具体规划上,湖北省经信委提出,要不断优化白酒产业结构,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白酒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白酒企业5~6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白酒企业8~10家。同时提高高品质白酒比重,形成高中低档比例合理的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优质中低度酒,加快开发一批300元左右的中档白酒,适度开发一批50元左右的区域性白酒:争取打造1~2个国内知名白酒品牌。此外,还鼓励通过联合、重组、收购、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白酒产业资源整合。

做强、做优鄂酒产业是长期战略

  记者:《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初衷是什么?

  黄敏鸿:湖北省关于加速白酒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要追溯到2005~2006年,当时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白酒产业意见》的文件,应该说比当前出台的《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规划》的层次还要高。2005~2006年间,湖北白酒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九位、第十位,湖北白酒市场被安徽口子窖、古井贡酒以及湖南酒鬼酒、白沙液等省外品牌充斥。扭转湖北白酒的这种颓势是当时出台《加快发展白酒产业意见》的大背景。

  从产业规律来讲,政府鼓励和扶持地方白酒产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推动白酒产业发展最忌讳两件事,一是政策的持续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白酒产业,地方政府就要制订一整套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差异化优势突出的产业规划。以上两方面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如果产业规划缺少科学性、合理性,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白酒产业规模搞上去了,但未必会成为白酒强省。白酒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正确的规划和方向,又必须有政策和执行上的持续性。当前《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规划》的出台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

  同时,地方政府在推动白酒产业发展问题上不能违背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在相关政策框架下制定白酒产业发展规划,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国家审计部门在对湖北产业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指出,湖北白酒产业在产量规模上存在持续过快上涨的问题。在国家产业政策中,白酒是限制发展性产业,但并不是禁止发展性产业,我认为应该解放思想,正确地解读、领会和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导向和精神。国家产业政策在本质上限制的是粗放、低效、不可持续的白酒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目的在于引导和推进地方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规划》对于未来白酒产量的增长是控制的导向,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量(折65度商品量)将被控制在80万千升左右,而对于营业收入则制定了冲刺900亿元的远大目标。这就要求省内酒企在控制产量的同时,要着力提升白酒的品牌价值、产品价值和文化价值,我认为把白酒产业作为工业产业进行规划发展过于局限了,要将其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来打造。

  另外,市场机制是推动湖北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是检验湖北白酒产业发展质量的一把标尺。湖北白酒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应该说湖北白酒产业发展一直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导向下运行,优胜劣汰,市场化程度比较充分,产业发展总体比较良性。而随着省内市场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深入,转型升级成为酒企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需求,从长期来看,这与政府层面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是不谋而合的。应该说,湖北省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推动本土白酒产业转型升级上是有优势和基础的。

  记者:您如何评价2005年以来湖北白酒产业的发展?

  黄敏鸿:2005~2006年应该定义为鄂酒的起步年,《加快发展白酒产业意见》的出台加速了湖北白酒产业的整体发展。这几年湖北白酒产业在总量规模上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质量上的提升更应该得到肯定。从近几年的产业发晨来看,湖北白酒产业并不是一味地饫水平重复,酒企自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很显著,比如2013~2014上半年,湖北白酒产业结构升级明显,产量增长幅度要远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从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意识到湖北建设白酒强省的时候到了。基于此,我们存《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规划》中明确了2017年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冲刺900亿元的目标。

“总量控制+转型升级”是鄂酒蜕变的核心

  记者:从产业结构来看,您认为湖北白酒目前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黄敏鸿:主要问题有二:一是产品结构普遍较低,产品升级需求较大。枝江酒业目前就受困于产品结构调整,虽然枝江的销售规模在省内排名第二,但中档洒所占比重比较少,高端产品缺失。这也是湖北酒企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是湖北白酒第二梯队企业阵营尚未真正形成。目前除了劲牌、稻花香、白云边和枝江这儿个超过或者接近50亿元销售规模的一线企业之外,超过10亿元规模的酒企太少了。

  当然还要辩证地看湖北白酒面临的问题,在白酒行业整体调整的宏观形势下,产品结构整体偏低却成为湖北白洒免遭调整冲击的一大优势,因此,当前湖北白酒产业的调整是积极主动的调整,这与其他产区的被动调整具有本质区别。

  记者:从500亿元到900亿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具体有哪些实施思路和规划?

  黄敏鸿:要把营业收入规模从当前的500亿元做到900亿元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从白酒行业的整体环境来看,900亿元目标的实现是有一定门槛的。中央八条规定等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的出台对高端白酒消费产生了直接抑制作用,但限制政策对白酒消费的间接影响面会更广,会更加深远,除了高端白酒,中低挡消费也有可能受到全面波及。举例来说,应酬并不只是公款消费,在酒桌上交流一些共识,这已经是中国人最习惯的方式之一,但一些身份敏感的人可能会为了少犯错误而拒绝参加。再比如,每个人都会遇到婚丧嫁娶,这种场合邀请亲朋好友欢聚是正常不过的,但如果涉及公务员身份,参加这种宴席可能就变得敏感得多,本来计划邀请30多桌客人,结果可能只来了三四桌。有的人即使送来了礼金,但这种场合也尽量不参与。可见政策导向的影响是深远的。诸如婚丧嫁娶这些场合,消费的也不都是高端白酒,所以国家相关限制政策对白酒产业的影响还将一步步深化。从白酒行业进入调整期以来,湖北白酒产业所受冲击和影响之所以较小,主要就是因为省内主要酒企的产品结构多以中低档为主。但从未来国家政策可能对酒业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未来中低档白洒也并非全无影响。

  基于对酒业宏现形势的分析和预判以及湖北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规划》将主线确定为:在维持白酒总量低速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推动低档酒升级,提升中档酒在白酒产业中的比重,同时培育高端酒产品。即在总体控量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白酒产品价值优势,提高湖北白酒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具体举措上,湖北将重点培育大企业和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间的联合重组,鼓励白酒业内外资本主体对省内中小白酒企业进行收购,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控制白酒企业的总体数量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在具体调控措施上,我们下一步将停止发放白酒企业经营牌照。近年来湖北省一线酒企对省内白酒产业资产的整合速度不断加快,比如稻花香集团继2008年成功收购黄梅县朝锋酒业有限公司、2012年与房县县政府签订白酒生产投资协议之后,2013年又相继成立了湖南湘情、赤壁鄂南酒业等8家白酒企业,其中赤壁鄂南酒业项目自2013年10月31日开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目前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此外,白云边、黄鹤楼这些酒企身上也都有业外资本的身影。控制产能总量,扶优扶强,优化产业结构是主体思路。

  扶优扶强是湖北省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中贯彻的发展导向,为此专门规划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四个一批”工程,即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100亿元的强县、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地方政府将所涉及的企业和项目分配给相应对口部门进行扶持,同时“四个一批”丁程所涉及的企业和项目是动态的,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稻花香集团就被纳入了龙头企业行列。此外,为了扶持白酒产业发展,我们还以“财政周转金”的方式为省内酒企提供借款,避免洒企高额的银行贷款成本。

把鄂酒打造成一张差异化的文化名牌

  记者:湖北省在白酒产区品牌打造上是什么思路?

  黄敏鸿:我们的目标就是借助媒体把湖北白酒打造成一张差异化的文化名片。

  一方而要提炼湖北白酒产区的差异化特色,比如白云边是中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代表品牌,也是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差异化特色很显著。多年来白云边酒业一直稳扎稳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拓展,但主要受到产能限制。白云边为什么在湖北卖得好?一是产品品质过硬,虽然产能受限,但并未采取相对过激的做法,比如外购原酒等,一步一个台阶,一直保持着良性发展;二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烟洒产业属于消费引导性产业,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比如白云边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项目,当时就是以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召开的协调会。当然白云边只是代表企业之一,其他白酒企业,如劲牌、枝江、黄山头、石花、黄鹤楼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思路。

  另一方面,要借助媒体不断强化湖北白酒产区的差异化品牌符号,如果湖北白酒的品牌符号能在业内和消费者层面达成共识和认可,那么湖北白酒将真正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湖北白酒产业发展从2005年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丫将近10个年头,产业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希望2015年能够真正成为湖北白酒企业抱团走向全国的开始!


上一篇:专访郝刚:酒鬼酒的根在湖南
下一篇:白酒“产区”谋变

注册|登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