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行业资讯|酒志公告|酒志活动|糖酒会|

行业资讯

白酒“产区”谋变

2014/9/7 17:24:31 浏览:1009人  收藏

  白酒行业的持续深入调整不仅引发了白酒企业的应对调整,而且开始引发了产区层面的相应调整。作为产区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在本轮产业调整中的意志和导向作用开始显现。面对白酒产业整体不利的环境和形势,四川、贵州、湖北等主要白酒产区的地方政府正掀起一场白酒产业逆势振兴运动。

白酒重点产区集体出招

  继白酒行业相继出台调整举措之后,几个重点白酒产区在地方政府主导和推动下也开始相继出招,力推本土白酒产业逆势振兴。

  7月初,湖北省经信委发布了《湖北省做大做实做强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时限为2014~2017年,基本规划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大力促进资源整合重组,优化结构,整体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全省白酒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湖北白酒产业发展新跨越。

  与此同时,四川省经信委表示,《四川省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发展意见》的初稿已编制完成,在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后,将修改完善并提交四川省政府审议。该《意见》有望近期公布实施。关于四川白酒产业转型,四川省政府在今年5月份便已专门召开了“促进全省白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座谈会”,广泛听取白酒企业、协会和白酒产地地方政府的意见建议,并要求省级有关部门主动作为,抓紧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贵州产区也在切实加速推动产业振兴计划。7月19日,由贵州省政府指导、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左右脑策划咨询机构承办的“2014黔酒中国行”——贵州白酒组团推介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包括茅台在内共计46家贵州酒企集体参展。据了解,本次推介活动台上签约项目共计4个,合同金额达106.4亿元。与会相关领导表示,2014黔酒中国行的启动,是贵州白酒产业聚合产业优势,顺应形势发展,逆势重磅出击全国市场,通过贵州产区自身优势展现,打造贵州白酒良好形象,塑造贵州白酒品牌的一次战略推广举措。贵州省政府推动贵州白酒产业逆势振兴的意图可见一斑。

地方政府出招“不同以往”

   地方政府在白酒产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尤其对于四川、贵州等这些白酒核心产区,其发展背后时常会有地方政府的主导意志隐现。但地方政府这一番出招却与以往有些变化和不同。

  据长期致力于贵州白酒产区研究的左右脑策划咨询机构总经理权图表示,在贵州的产业体系中,白酒是贵州排名第三位的重要产业名片之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整体不利,但白酒产业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相比其他产业,例如煤炭、焦化等,白酒产业在利税表现和贡献度上更加稳定,在贵州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理说,白酒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地方政府应该放手,但白酒产业在贵州属于支柱型产业,直接关系到政府税收、就业、产业分布等经济利益。所以地方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推动也在情理之中。

  权图进一步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此番介入与以往有明显不同,以前更加“务虚”,而当前明显更加“务实”了。以前地方政府对白酒产业的介入,更多是产业政策和产业机制方面的调控,但现在无论是针对产区的推广,还是相关政策扶持,都非常实在、务实。贵州白酒组团推介系列活动就是贵州地方政府在产业推动上更加务实的具体体现。

  贵州省地方政府近年来更加强化和凸显自身的服务职能。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在“2014黔酒中国行”活动现场表示,近三年来,贵州省政府着力打造白酒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白酒产业园区打造为集白酒生产、包装、仓库、销售、物流、会展、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构建以白酒生产为核心、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集群等。在贵州省政府推动下,贵州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这些举措让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得到了实惠。王江平还表示,贵州白酒产业仍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身贵州白酒产业,在生产加工、市场开拓、营销创新和品牌推广等领域展开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

  在四川产区,地方政府的这种转变也比较明显。自去年以来,四川省各级政府夏相关部门积极帮助酒企开拓市场。泸州、宜宾、巴中、遂宁、绵阳等市州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产品推介活动,仅泸州去年就在全国各地开展专场推介310余场次。同时,四川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也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等活动,拓展川酒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此外,四川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扶持政策也更加落地,例如宜宾成立酒类专业担保公司,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泸州通过提高产业担保贷款额度、研究成立白酒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解决酒企融资难,确保酒业发展用地指标……

  从务虚到务实,地方政府的这种转变意味着其对白酒产业发展的介入不断深入,或将对产区发展乃至酒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调结构”成产区调整共识

  产业结构关系到一个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一个产区的整体竞争力。从不同产区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导向来看,“调结构”成为一个显著共识。

  在《湖北省做大做实做强湖北白酒产业行动计划》中,提到了推动湖北白酒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即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5~6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8~10家,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作支撑,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企业层面,引导企业建立高、中、低档产品比例合理的产品结构。

  而四川省地方政府从去年开始就引导白酒企业调结构,引导酒企改变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长模式、以价格提升为主的盈利模式以及以高端扩张为主的商品模式,推动酒企实现四个转变,即产业结构从以高端酒为主转向以中低端酒为主的转变;功能定位从追求豪华和过度包装向注重养生保健的转变;从公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从追求高价位、高利润转向合理价格区间。

  由于酱酒品类的特殊价值,贵州白酒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先天优势。从2010年到2013年,贵州省白酒产量从16万千升增加到32.4万千升,占全国白酒产量的比重从1.8%提升至2.64%,位居全国第12位;工业总产值则从203亿元一跃增至494亿元,占全国白酒工业总产值比重从7.3%提升至9.3%,位居全国第四位。在省内产业结构规划上,贵州省将重点打造三个名优白酒产业集群,扶持酱香型、董香型、浓香型和兼香型等不同香型特色代表品牌;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的发展格局。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目前白酒产业普遍面临的核心发展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在企业层面,结构调整主要是企业产品结构、价格体系的调整,而在产业和产区层面,这种结构调整集中表现为行业洗牌。而上述几个重点产区以“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产区发展规划,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产区内外两个范畴的产业洗牌。

地方政府如何为白酒产业“塑身”?

  白酒产业当今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与一些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导向不无关系,从这方而讲,白酒行业调整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上的调整和转变。过去,尤其是一些一线大型酒企,在发展中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而这种非市场的干预往往不是建立在产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限制了酒企的自我调节机制,导致酒企发展积重难返。从产业发展规律出发,这是地方政府当下和未来推动产区发展的最基本的政策和决策依据。

  在新一轮白酒产区振兴规划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主导这场“运动”?权图分析认为,一方而,地方政府要注重产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要科学、合理、可持续。另一方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策略要明确:第一,要设立产业进入门槛。以赤水河沿线为例,基于产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在产业政策上应该严格企业进入限制。第二,要扶持大企业集团。通过政府引导和机制建立,扶持和壮大一批大型产业集团,并以此为抓手激活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大业外资本的引入力度。从贵州产区来看,湖北宜化集团、娃哈哈集团等一批业外产业集团的进入,显著提升了贵州白酒产业的竞争力。这些业外产业集团的优势在于两方面,一是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深厚的财力能为白酒产业“过冬”源源不断地“输血”;二是产业投资占主流,战略投资方向很明确,看长线而不看短期。这些都是推动贵州白酒产业振兴的积极因素。第四,引导和扶持有能力做品牌,做市场的企业发展,形成产区的产业梯队。第五,加强食品监管力度,规范产业发展,比如严厉查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严厉打击市场窜货行为等,为白酒产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产业秩序和环境。

产区运动或加速白酒产业洗牌

  白酒行业一直是两个层而的竞争,一个是企业间的争夺,另一个就是产区之间的对决。企业之间的争夺往往表现为市场层而的刀光剑影,而产区之间的对决则更像是一场生长竞赛,比谁长得快,长得高,长得壮实。

  当前四川、贵州、湖北等白酒产区相继肩动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在行业巨变的刺激之下,白酒产区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启动了自我调节机制。就像病人之间,谁先调理到位,谁就能率先恢复。而这个调理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产业洗牌,既是产区内的洗牌,也是产区之间的洗牌。地方政府的持续深度介入将从整体上加速白酒产业的洗牌进程。


上一篇:鄂酒在潜行中蜕变
下一篇:五粮液福喜迎门酒通过“微电影”名扬四海

注册|登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