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调制酿造

酒曲的出现和发展史

2015/1/24 18:15:03 浏览:5515人  收藏

酒曲的出现和发展史

  酒曲,是用谷物制成的发酵剂、糖化剂或糖化发酵剂,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中有能起糖化作用的黄曲霉菌、黑曲霉菌,也有既能起糖化作用又能起酒化作用的根霉菌、红曲霉菌等,而且一般都含有能进行酒化作用的酵母菌。用含淀粉的谷物酿制酒液,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水解淀粉使之分解成葡萄糖等的糖化阶段;一是利用酵母菌将葡萄糖等转化成酒精的酒化阶段。由于酒曲的出现,使糖化与酒化两个阶段结合起来。使淀粉一边糖化,一边酒化,连续交叉进行,而不是按先糖化再酒化两个步骤酿造。
  在实际酿酒中,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两个不同阶段,这里将二者合而为一的秘密就在酒曲之中。
  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一、酒曲的出现和发展
  酒曲的产生和谷物酿酒是同时出现的。最初,保管不善而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天然酒曲。把它浸泡在水里,即能发酵成酒。人们无数次接触到天然酒曲,观察并总结了它产生的多方面的条件,经无数次试制,终于制出了人工酒曲,这就是古籍上记载的“曲蘖”。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成熟地用曲蘖酿酒了。商王武丁讲:“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自此至今,几千年来,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一直是我国颇具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以谷物为原料制成酒曲时,还创造了一种利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即当酒曲贮存在低温干燥的场所时,曲中的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并在长时间的贮放过程中起到纯养和驯养的作用。这样,制曲和用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微生物的接种、选择、培养和运用。
  在殷商时代,当人们开始制曲和用曲酿酒时,曲蘖实际上是松散的发霉发芽的谷粒,又叫散曲。到周王朝时期,酒曲有了长足的发展,酒曲的种类大为增加。当时最有名的是一种叫黄曲霉的霉菌,尤为令人惊叹的是,这种黄曲霉菌系却不是近年来人们发现能引起人畜肝脏致癌的菌系。到西汉时期,曲的种类更多,有大麦、小麦制的曲,也有表面长霉和不长霉之别,并且此时在存在散曲的同时,出现了饼曲,如“麦才”、“麦穴”等。由散曲到成块曲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由于饼曲内外接触空气不一样,内外的霉菌种类也不同。这样,由散曲到饼曲的发展,就成为酒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晋代,人们在酒曲中加入草药。由于许多草药都含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维生素,所以这样制出的酒曲更好,用它酿出的酒,也别具风味。在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一书汇集了9种酿酒曲的制作方法和39种酒的酿造方法。9种酒曲中,从原料看,8种以小麦为原料;从加药材与否看,4种加,5种不加;从形体上看,有体小的饼曲,也有形体大的块曲。9种曲可分三类:神曲、笨曲、白醪曲。神曲类似近代小曲,不但形体小,而且曲量也少,起着菌种曲的作用。笨曲类似于近代的大曲,形体大,用量也大。白醪曲则介乎二者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红曲”,它既有很强的糖化力,又有酒精发酵力,不仅可以酿酒,还可用于食用色素,真是“窥造化之巧者也”,成为我国制曲史上的一大成就,开世界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食用色素之先河。到宋代,我国制曲技艺更进一步。《北山酒经》中全面记叙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叙说了13种曲的制法,无论在制曲原料上,还是在方法上,均较前大有发展,特别是书中关于菌种选种、育种的记叙,更是延续使用至今。
二、酒曲的种类
  我国用曲酿酒历史悠久,制曲经验十分丰富,种类数不胜数,总体上讲,可分为三大类:
  大曲。形状象砖块,每块重约2~3斤,主要用小麦和大麦、豌豆、黄豆等谷物制成。大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根霉、念珠霉、犁头霉、曲霉、酵母菌,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用它酿酒,用曲量很大,如茅台酒用曲量为原料的100%。大曲按制曲过程中对控制曲胚最高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曲、中温曲、低温曲三种。
  小曲。体积比大曲小,一般用半米半糠、小麦等为原料,并大多加添中草药,因而又称药曲或酒药。其所含微生物主要是根霉及毛霉、黄曲霉、酵母霉等。小曲的用量比大曲小得多,一般只占酿酒原料的1~2%。
  麸曲。用麸皮制成,其生产周期短,又叫快曲。麸曲是由人工培育的菌种主要是曲霉制成的糖化剂,菌种单纯,酿酒时要加酵母。


上一篇:中华民族继四大发明后第五大发明——酒曲
下一篇:古老的酿酒技艺:五齐 六法 九酝酒法 中和酿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