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天津海河东岸,有一片古老的土地——大直沽,这个名字深深根植在天津人心中,与天津卫三件宝相得益彰的是,大直沽也有三宗宝——古庙、烧酒、台子高。说到烧酒,不得不提起这个记载着天津酒业发展的百年老字号——天津市直沽酿酒厂。
天津市直沽酿酒厂地处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前街,据有关史料记载,是在距今一百多年历史的“义聚永”号等多家烧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创办人是姚琴舫,他在年轻时给钱号走街,和当时的盐商富贾多有交际,由于他头脑灵活,潜心经营,积累了一些资金,聘请来做酒的师傅,后与刘鑫共同出资在大直沽开设了义聚永烧锅。义聚永是当时名望较大的烧锅之一,八国联军火烧大直沽后,约在1901年义聚永原址(今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六号路南头海河边)被比利时帝国强圈为租界地,迫不得已将烧锅迁至大直沽前街(现今天津市直沽酿酒厂处)。
大直沽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可是个出好酒的地方,经过许多年月,直到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酒特产区了。1931年出版发行的《天津志略》称:“天津酒业尚称发达,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旧时大直沽真可谓是遍地酒花香,满天醉味浓,离大直沽周围一二里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使人陶醉的芬芳气息,而不必“借问酒家何处有”了。
说起大直沽的酿酒业,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大直沽就因其最佳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枢纽,漕运的发展带来了商贸的繁荣,船民和商旅历尽艰辛和风险,登岸后拜神饮酒互相庆贺他们的幸存和成功。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孕育了大直沽三件宝之一——烧酒,成就了天津白酒业的起源,大直沽天妃宫和最早的酒业作坊便由此应运而生,尤其到了清代,天津与东北牛庄营口间海上杂粮贸易的兴旺,加之粮贱税低,天津酒业大兴,烧锅总数已达70多家,酿酒业的投资额占全市行业的第二位,从业人员约两千人之众,多集中在海河东岸的大直沽,当时的大直沽虽属乡村,但酒厂却有三、四十家,周围终日酒香飘溢,故在民间这里有“人马过直沽,酒闻十里香”的美誉。清朝年间著名诗人崔旭曾在《津门百咏》中以“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的经典诗句,盛赞大直沽美酒。至今,这两句诗词依然题写在天津市直沽酿酒厂的门廊上,这也是历尽百年沧桑,大直沽地区汇集几十家烧锅,唯一保留下来的酿酒厂。
好酒出自好水,当年海河有一条小小的支流流经大直沽,形成了“八弯六塘”,每一处河弯的水塘边就建起一个烧锅酿酒。酿酒不是直接取河水和水塘的水,因为人们在那里淘洗东西,水质不够洁净。各家烧锅都在自己院内打井取水,而且各家井边都有一棵古树护住井口,因此大直沽的烧锅又都各有绰号,如“大柳树同丰涌”、“大榆树义聚永”等等,当年人们传说,大直沽的高粱酒口烈而性柔,醇香清冽,一是酿酒用的水甜,二是酿酒中汲取了护井古树的绿荫叶香。打井取水,有科学的道理,河水经过地层过滤会更纯净,护井古树之说,表现出大直沽酿酒业早期就具备了生态平衡的意识,体现出入口之物只有充分汲取大自然的精华才能有意于人体养生,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工程”意识。
1920年以后,大直沽地区烧锅达几十家,当时义聚永经理刘香久(创始人之一刘鑫之子,又名刘桂森)是个头脑清新而有经营策略的人,为了竞争图存,他以扩充新品种,增产再制酒为创优创利的手段,以高粱烧酒为胚,另加辅料再制,酿制出玫瑰露、五加皮、状元红等新品种,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系列,这三种酒问世后,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不仅在市内常见于公馆宅门和各大饭庄的餐桌上,且远销到美国、加拿大以及英、法、德等国家。
义聚永崇奉“质量第一,货真价实”的原则,对内严把质量关,扩充新品种,对外广开营销渠道,1860年天津开埠后,海运日趋发达,南方潮汕、广东、福建各帮商号由海路云集天津经商,拓展国际贸易,天津名酒便是其经营的大宗商品之一,这也促使了酒类业务的出口蒸蒸日上,义聚永从此蜚声海外。清末以后,大直沽酒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地位,但实际上经营权都操纵在“三帮”客人手中,为了摆脱中间商的盘剥,义聚永率先在香港设立分庄,直销港、澳、新等地,又以香港为基地,向曼谷、吉隆坡等华侨聚居的地方发展业务,建立经销网点,使直沽白酒和再制酒成为深受南洋华侨欢迎的名酒。义聚永也成为当时天津酒业甩开三帮控制,直接运销南洋市场的首创者,获利甚丰。各家烧锅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直沽烧酒在海内外名声大振,这也使大直沽地区成了天津酒文化中心和酒业制造最权威的地方。
上一篇: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
下一篇:燕潮酩酿酒(三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