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认知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进口葡萄酒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然而,由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上葡萄酒进口来源地的多样性,也导致市场上葡萄酒相关术语多种中文表述并存的混乱局面。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促进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商务部委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牵头起草了《进口葡萄酒相关术语翻译规范》(以下简称《翻译规范》),该规范也将在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能给进口葡萄酒行业带来哪些改变?酒商在经营过程中如何真正利用好翻译规范?
什么是《进口葡萄酒相关术语翻译规范》
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牵头起草的《进口葡萄酒相关术语翻译规范》已经发布,而且在今年九月开始实施。但是大家对翻译规范是否了解?
《进口葡萄酒相关术语翻译规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二部分为基础术语,收录了在葡萄酒标签上可能出现的有关词条;第三部分为酿酒葡萄品种,以表格的形式收录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除外)的主要酿酒葡萄品种,包括品种、原产国、别名、译名和颜色;第四部分为主要国家葡萄酒产区及主要酒庄。
翻译规范,如何影响你我?
翻译出台,它又能对进口葡萄酒带来哪些影响?
翻译规范的出台非常有必要,能解决葡萄酒翻译混乱带来的不便。一方面,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通过看进口葡萄酒的背标来了解一款产品的,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可能让他们更加困惑。比如一款酒的葡萄品种是美乐,而另一款葡萄酒的品种却写的是梅洛,对于刚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并不清楚这两种名称是一种葡萄的名字,这样很容虽对消费者了解葡萄酒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工商总局在审核注册商标时也没有参考,导致有的品种名称被注册,这样做极不合理,对其他酒商也不公平。但是,现在有这样一个翻译规范,就能很好地避免以上问题。
我们总说葡萄酒的魅力在于它有不同的产区、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酿造方法等等,然而由于葡萄酒是舶来品,很多术语没有统一的汉化体系,给酒商、消费者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翻译规范的内容要恰到好处,它可以涉及葡萄酒的品种、产区等硬性指标,但也应该给酒商留有一些空间,让产品在相同之中又能找到不同之处。
翻译规范落地,任重而道远
翻译规范要真正落地,可能还需要各方的支持。在各位看来,翻译规范如何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我们的经营当中呢?
翻译规范目前属于推荐性的行业标准,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进口葡萄酒的商品标签、通关检验检疫、流通监管等领域,便于进口商、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研究机构和个人、爱好者获得进口葡萄酒的准确信息。由于此前国内酒类行业没有此类专业性行业标准,因此我们相信这个翻译规范的发布和实施能够为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不仅便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科研教学、流通领域的规范化用词、提高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翻译规范会在三年进行一次修订。
如果想要翻译规范深入到行业中,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多种方式与酒商多沟通交流。现在只是对外公布了翻译规范的内容,如果有可能,也可以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学习。只有大家了解了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支持它并主动按照规范进行翻译。另外,相关葡萄酒专业院校在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好翻译规范,让即将进入葡萄酒行业的人从接受葡萄酒知识之初就形成统一的认知。
行业媒体也应该有所作为,呼吁大家多了解翻译规范的内容,逐步把这些中文翻译运用到葡萄酒的销售过程中。另外,当进口葡萄酒的翻译有了一定的标准,对国产酒来说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翻译规范的出台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翻译规范的宣传,还需要酒商逐渐规范产品基本信息的中文翻译,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酒企需紧抓新机遇,努力求发展!
下一篇:破解酒企招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