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中国将会对智利酒实施零关税;而从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传出,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进口也会逐步实施零关税;加上2012年我国已经对新西兰葡萄酒实施零关税,一时间,业内对于零关税的关注度骤增。如果说我国对于新西兰葡萄酒的进口量相对较小,零关税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作为中国葡萄酒进口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澳大利亚和智利,实施零关税的影响力就不能不让人关注了l零关税落地,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局,比如对于产品价格的影响,比如对渠道推广方式的促进,比如对消费者选择的改变,比如对国产葡萄酒的压力等等。零关税落地,幸福了谁呢?
零关税对于价格的影响不见得是降价
根据中国食品土畜商会进口酒商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对澳大利亚原瓶装进口葡萄酒26361977升,进口额175668284美元,这样算下来,澳大利亚进口酒的均价达到6.66美元/升。我们假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关税下调14%,从理论上来说,澳大利亚进口酒的均价就能下调0.93美元,也就意味着零关税状态下,澳洲酒均价只有5.73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每升酒下调5.7元,也就是说每瓶(750毫升,下同)下降7.13元,要知道,这个价格是在每瓶酒51.08元的前提下!
对于智利原瓶酒,我国前九个月进口量26356072升,进口金额达到94286202美元,均价3.58美元/升。2014年,我国对智利酒的关税已经降到1.6%,零关税的效果是让每瓶酒(750毫升)下降0.44元。单从这个数字来看,似乎对于智利酒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纵向来看,从智利酒开始降税到今年,中国对智利瓶装酒的进口量几乎已经追上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酒。今年前九个月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同比增长49.47%和32.80%,而其价格优势也已经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运作体现了出来,市场占比达到9.23%。
很明显,零关税对于进口酒的价格影响是巨大的,但这并非是说必须直接体现在价格上。仔细分析这下降14%的关税:一部分将会通过降价的形式,直接体现在市场上;另一部分可能会通过经销商留利的形式,投入到市场开发和支持上来;甚至有可能会直接成为运营商的产品利润得以保留。因此,零关税对于价格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不见得会完全体现在产品降价上,以发散性思维去看零关税条件下的进口酒价格,可能会更加科学。
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渠道推广模式
顺着零关税对于价格的影响.我们同样可以去分析出它对于渠道推广方式的作用。
首先,直接降价,肯定会增强进口酒在渠道里的竞争力,智利酒近几年高速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相比起其他国家,零关税国家的葡萄酒在采购成本上普遍低于其他国家,而体现在终端上,其价格更具优势,尤其是在流通和商超环节。举个例子,在超市里面卖100块钱的酒,因为零关税,消费者就可以享受到86元的价格,14元的价差在百元以下的葡萄酒里面,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其次,作为经销商的支持或者市场推广费用,投入到渠道之中。中国经销商最头疼进口酒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支持!相比起国产酒或者其他酒种来说,进口酒的市场支持是最少的,为此,经销商颇有微词。现在关税的免除,让运营商节省下来一大笔费用,而这些费用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支持的方式给到经销商,或者直接给到终端,一方面改善了进口酒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让进口酒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现状,而这些将会对商超和餐饮终端形成独特的利好,推动进口酒的发展。
最后,直接作为运营商的利润。2005年的时候,笔考在跟业内很多老板聊起进口酒的利润,大家都认为200%是最基本的保证。十年过去了,进口酒的利润已经很薄,大众层面的进口酒利润甚至只有10%左右。做一“简单的加法,免除的14%关税可以把经销商的利润提升到24%左右,这对于中低价位的进口酒来说,将是革命性的转变。对于团购、商超等微利运营的渠道来说,等于卖一瓶酒赚两瓶半的利润!
零关税通过对价格的影响,可能会直接作用到渠道推广上,改变现有的渠道格局。
从“只要法国酒”到“我选择,我喜欢”
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层面来看,零关税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从下游来看,对于消费者选择,零关税同样将会引起巨大的改变。
今年前九个月,智利酒已经逼近零关税,进口量几乎和澳大利亚酒持平,市场占有率也飙升到9.23%,加上澳大利亚酒如今17.20%的市场占有率,这两国的进口酒已经占领了26.43%的中国市场,对排名第一的法国酒(45.52%)形成强大的冲击。要知道,法国酒最高曾经占据了中国进口酒市场60%还要多的市场份额。而市场占有率数字的变化,也反映了消费者选择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零关税对于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无论是新西兰、智利还是澳大利亚,他们代表的都是新世界国家。而中国市场原本是被以欧洲为代表尤其是法国等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所占据,智利和澳大利亚实施零关税,很容易就会成为新世界国家的代表,对中国原有进口酒市场格局构成压力,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认识尝试新世界国家的酒。而这种时间节点上通过零关税形成的合力,其作用超乎想象。
从消费者自身成长的角度来看,葡萄酒是一种个性化产品。人们厌倦了“一本正经”地品味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尝试接受更加“轻松活泼”的新世界国家葡萄酒,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中国消费者也会从“只要法国酒”的传统观念支配的消费模式过渡到“我选择,我喜欢”的个性化消费时代!
压力再增,国产酒需要“发声”
近两年,在进口酒高压之下,国产葡萄酒发展遇到很大阻力。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进口酒已经占领了我国葡萄酒市场份额的20%左右,要知道,这个数字在2005年还不足5%。进口酒高歌猛进的同时,国产酒发展缺乏“爆点”,这已经是行业共识。而随着智利酒和澳大利亚酒将要实施零关税后,我们的民族葡萄酒产业如何发展,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客观来说,进口酒体系更加成熟,即使是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国家也都有几百年的葡萄酒生产历史,国内葡萄酒在这方面缺乏竞争力。国产酒的营销在中低价位具有优势,而部分国家葡萄酒零关税将会使得这一优势逐渐被缩小,国产酒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酒有两个出路:其一,通过提升质量、缩短产业链、降低渠道费用、增加直销和直营在销售构成中的分量,从而保证在中低价位市场的优势。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二,通过反向“逆袭”中高端市场,从而提升单品溢价能力,保证竞争力,但这就需要一个载体。从现阶段来看,国产酒给出的选择是“酒庄酒”,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把酒庄酒仅作为噱头,而是从质量和特色上形成价格支撑,从而真正冲击中高端市场。
很明显,大军压境之下,国产葡萄酒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我们民族葡萄酒产业来说,将其放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去竞争,真正了解我们的短处和不足,然后奋起直追。虽然前期的艰辛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条必然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