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对进出口国经济的多方面影响称为关税的经济效应,在进口葡萄酒领域,关税的经济效应便在享受不同关税待遇的国家中有了充分体现。根据中国在加入WTO后,与不同国家达成的最惠国或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进口葡萄酒将先后享受免税待遇,而这也势必将影响下一阶段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格局。
从数据显示看,法国一直高居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来源国首位,澳大利亚、智利等紧随其后,新西兰整体产量较小,故进口量排名并不十分靠前。因新西兰与智利都较早地享受到了关税减免优惠政策等,其在前两年的市场竞争中,明显表现出超越澳洲酒的活跃。此番澳洲酒亦即将加入免税阵营,经销市场和消费市场又将青睐哪边?澳洲酒能否持续稳定扛起新世界葡萄酒的大旗?智利酒能否实现大众突围,获取更广泛阶层的认知?新西兰又能否在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有所作为,让长相思与黑比诺绽放个性光彩?这些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新变局,都还有待验证。
新西兰:新贵族定位,剑指高端
根据2008年中新两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税率为6%至20%的新西兰对华出口产品,包括葡萄酒、婴幼儿配方奶粉、酸奶、冷冻鱼等在2013年前逐步免税。其中,从2012年1月1日起,中国对新西兰葡萄酒以及鱼、贻贝、龙虾和鲍鱼等生鲜及冷冻海鲜的进口关税已降到了零。而此前,2011年新西兰葡萄酒类在中国适用的进口税率在2%~4%之间。
因受到“关税降低至零”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新西兰商品的年贸易总量达到近105亿美元,其目标则是三2015年扩大至160亿美元。另据新西兰贸发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葡萄酒是新西兰目前出口额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的增速近23%。中国大陆更是新西兰葡萄酒在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年交易额达到1640万美元。新西兰贸易发展局驻上海商务参赞艾隆(MikeArand)也表示,关税优惠对于新西兰对华出口额的提升十分明显,目前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二大双边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是“量少、质优、价高”。首先,新西兰目前仅有500余家酿酒商,葡萄种植面积2.5万公顷,总产量为全球产量的1%左右。再者,英国媒体评价说,新西兰葡萄酒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平均质量”,其中最知名的是长相思(白苏维翁)白葡萄酒,黑比诺、霞多丽、美乐等品种也有上佳表现。第三,由于人工成本高、产量小等综合因素,新西兰葡萄酒的售价也高于一般国家,被誉为“新世界中的贵族”,在英美高端市场受到追捧。
对此,新西兰葡萄种植兼葡萄酒酿造者协会(NZW)的全球营销总监克里斯·约克指出,“我们所有的葡萄酒都属于10美元/升以上的高端市场,从一开始,新西兰就十分清醒地放弃了‘新来者’比较容易进入的散装酒市场,只做中高档瓶装酒”。
但这样的市场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西兰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推进速度。一方面,新西兰75%的出口产品为长相思白葡萄酒,但中国市场对白葡萄酒的认知才刚刚起步,消费量远低于红葡萄酒,且市场和消费价格都低于红葡萄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销售;另一方面,新西兰葡萄酒产品平均售价都较高,而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葡萄酒的认知多为法国酒或旧世界酒,对新世界高价格的产品并不认可,这也给新西兰葡萄酒的销售推广带来很大挑战。
近两年,新西兰相关政府不断组织品鉴活动,以期加速中国消费者的市场认知,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新西兰一家著名品牌葡萄酒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过去,我们的出口重点是美国和欧洲市场,但目前把重心转向了中国。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领先全球。中国的年轻精英们对西方美食和高端干白葡萄酒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在葡萄酒行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将成为新西兰葡萄酒在亚洲市场的推动力量。”
智利:抢占先机,“民”酒突围
中国和智利的自贸协定早在2005年就已达成,但根据中智自贸协定,葡萄酒等产品将分阶段逐步降低,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智利对中国出口的葡萄酒才实现全面零关税。这也使得2015年的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扑朔迷离。
智利葡萄酒一直被认为颇具性价比优势,有调查显示,多数经销商认为“价格”是智利酒最大的竞争优势,其次是优秀的品质。而200元以下的产品是大部分酒商更喜欢采购的,也是最受普通消费者欢迎的。这种性价比优势一方面得益于智利较低的生产成本(包含土地、耕作、人工等方面),另方面也受益于优惠的关税政策,从而更好地适应了中国消费者需求。
智利葡萄酒协会主席Claudio Cilveti认为,“中国是一个刚刚开始懂葡萄酒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这一潜力为智利葡萄酒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之一创造了契机。”由此,智利葡萄酒协会投入150万美元,在中国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推广,采用创新策略协助其会员酒庄在中国市场落地,目标对准国内不同的消费阶层。Ci1veti亦表示,目前25~35岁的年轻消费者是中国未来葡萄酒消费的主力人群,他们认知新颖,更容易接受葡萄酒,且多拥有较高收入,具备一定的葡萄酒消费能力。这一目标人群的定位,与智利葡萄酒的广泛普及战略也是相互贴合的。
与此同时,智利的大型葡萄酒企业集团更是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不断加大投入筹码。如智利VSPT集团、智利干露集团、智利伊拉苏集团等,都纷纷在中国设立地区办事处,着手建立经销网络。其中,智利VSPT集团现已在中国拥有十几家综合性的品牌运营商,众多区域分销商,旗下红蔓、万轩士、圣海莲娜、猫酒等品牌备受欢迎,占据智利对中国出口葡萄酒的头把交椅。
不过,智利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也并非易事。首先,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与葡萄酒产生直接联想的便是“法国”,对他们而言,只有法国或意大利等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才算高档和正宗,智利葡萄酒要想更进一层在高端领域有所突破很难,而在中低价位领域的竞争又过于激烈,且可持久性较弱。再者,就新世界而言,澳大利亚葡萄酒一直占据新世界首位,许多中国人也已经习惯了澳大利亚口味,再加上移民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很多,也增加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产品的入华机会。第三,建立稳定的经销网络障碍较多。以智利葡萄酒的定位而言,其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大销量”是必需的,但中国地域辽阔,在蕴含巨大可挖掘潜力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复杂多样的饮食消费习惯,这就给产品的普及性推广带来了难度。
总体而言,近两年节节攀升的进口数字,让智利葡萄酒成为在中国市场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未来8年,预计智利葡萄酒生产商的投资将达到约18亿美元,如果生产商能够迅速地抓住机会,中国定将成为智利前五大葡萄酒市场。
澳大利亚:静待时机,后市发力
在今年11月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中国与澳洲政府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根据协定,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的出口关税在未来的四年内逐渐降至为零,这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继新西兰、智利之后的又一可享受零关税待遇的进口葡萄酒来源国。关税的减免将令澳大利亚葡萄酒在逐步发展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目前,澳大利亚葡萄酒的中国进口关税为瓶装酒14%,散装酒20‰2013年,澳大利亚向中国市场出口了近3700万升葡萄酒,出口额达到2亿1千万澳元,澳大利亚葡萄酒到中国的出口量占其全球出口量的5.4%,出口额占11.8%。在过去的5年内,澳大利亚对华的葡萄酒出口增长量为8%,增长额为17%。按出口额计算,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三大葡萄酒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且瓶装葡萄酒对华的出口平均价值最高,全澳十大瓶装酒出口酒庄/酒商均已实现对华出口;按每升出口价计算,对于澳大利亚离岸价大于7.5澳币/升的葡萄酒,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市场。
澳大利亚葡萄与葡萄酒管理局的代理首席执行官CEO) Andreas Clark先生认为:“虽然近期,中国由于受到了政府紧缩政策的影响令其葡萄酒市场,特别是高价葡萄酒市场,出现了萎缩的迹象,但是相信在此之后,中国市场相对于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而言,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此次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于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他同时表示,“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开始专注并品鉴葡萄酒。而通过此次签订的自贸协议,我们更确信这些消费者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品鉴他们喝到的澳大利亚葡萄酒而达到学习葡萄酒的目的。”
实际上,澳大利亚葡萄酒一直居于中国进口新世界国家葡萄酒的首位,市场份额仅次于法国。但近两年,伴随着旧世界如西班牙等国家低价位产品的大量涌入,新世界如智利等受惠于关税因素的性价比突出优势,澳大亚葡萄酒的中国市场份额逐年降低,甚至已有被大量蚕食的风险。再者,加上澳元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酒商对于进口澳洲酒的兴趣大大降低。面对此种情况,有消息人士透露,澳洲政府早已开始酝酿与中国政府商议,达成自贸协定,以促使包括葡萄及在内的澳洲农产品获益。只是这一消息的落地,比大家预期来得更早一些。
尽管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关税的多寡并不是澳洲葡萄酒增加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且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等待。但这一政策举措,确实有机会使澳洲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保持相对稳定。
上一篇:零关税落地,幸福了谁?
下一篇:茅台五粮液的同质化竞争:明年都大干看谁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