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俗称“开幕即闭幕”的全国秋季糖酒会接近尾声之际,一则“重庆警方查封葡萄酒品牌”的消息一下子引爆了略显清淡的本届秋糖。该消息曝出,重庆糖酒会期间,在某酒店布展的数个“仿名牌”产品遭到警方查封,并附上了被查封产品的照片。因消息中涉及的品牌为“卡斯特”和“黄袋鼠”,进而牵连到了两大知名进口葡萄酒品牌“卡思黛乐”和“黄尾袋鼠”,记者更是接到了多通问询电话,求证消息。实际上,这又是一出“李逵”与“李鬼”的闹剧,而在此次事件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距离规范还有多远?”
“会上打假”不如“提高准入门槛,做好展前规范”
业内的老朋友们,应该对两三年前成都春季糖酒会上央视对“假拉菲”的曝光与打击并不陌生。这里引述一位经销商的话,他说“每年看糖酒会,一是看各大品牌、企业的新产品、新举措、新动作,了解下一阶段发展的风向;二是看擦边球、仿冒产品的出现频次,谁被仿冒的最多,就说明谁在当下市场是最火的,需求也最旺盛。”这虽是趣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糖酒会上鱼龙混杂的现实情况。那一年,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拉菲等名庄酒最火爆的时候,也因此,各种拉菲庄园、五颗箭图案的标识布满了成都的大小酒店,令人目不暇接、难辨真假。有坊间传闻表示,一些外国友人在见识了这样的糖酒会后大概备受打击,进行了投诉举报,于是,央视的记者们如约而至,一则深度报道让这些“披着华丽包装的赝品们”原形毕露了。
在那之后的几届糖酒会上,假冒、擦边球产品明显减少,主办方尤其规范了主展馆内的布展企业。但今年秋糖,较之往年的酒水氛围显得冷淡了些,国内外大企业的身影出现的少了,于是便有一些投机商们开始蠢蠢欲动,明目张胆地将完全高仿商标的产品摆上桌台,遂有人举报,引得了执法人员的查封之举。
总体而言,无论是“打假”还是“查封”,其所保护的都是正规酒商与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对糖酒会这一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交易盛会的提升与发展。只是这样的举措,如果不是在现场实施,而是在开展前就做好规范与限制,那么,其后续引发的行业影响应当会更加积极与正面。
未雨绸缪:保护“品牌”的三种方式
如上文所言,当一个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达到了一定程度,便会被造假者盯上。正所谓“懂行的为求暴利,不懂行的信以为真”,使得“李鬼”们屡禁不止。然若公开打假,那么不明真相的酒商、消费者便很有可能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他们对品牌的信任度,进而导致对品牌的伤害。所以,知名企业要保护自身品牌,规范市场,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未雨绸缪:
首先,注册中英文商标及相关领域事项,避免“擦边球李鬼”揩油。在会展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知名品牌仅有一字之差或字形非常接近的商标组合,也有不少国际品牌中文名称被抢注的事项。这里,不妨借鉴“香槟产区申请原产地保护”的做法,在展开市场传播前就先做好品牌商标的中、英文注册,同时对与品牌名称有可能延伸到的领域也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和排他限制。
再者,建立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让购买者“有的放矢”。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的一个直接依据便是从哪里购买到的,有些网购或小商店中买到的产品往往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而在大的品牌商店或专卖店中买到的产品,则拥有很强的消费者信任感。作为品牌企业,要布局好自身在市场的渠道架构,建立相对稳定并可靠的销售渠道,这样方可有效告知消费者到正确的地方去购酒,从而切断仿冒产品的销售途径。
第三,适时恰当的品牌传播。当有了注册名称的保障、稳定渠道的支撑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品牌的广泛传播,通过传播可以让商家和消费者对品牌有正确且清晰的认识,先告诉经销商,进而由经销商传递给消费者,层层递进,实现让目标人群能够自主辨识品牌的目标。这样,仿冒品牌自然也就“无立锥之地”了。
对于知名品牌而言,“打假”是柄“双刃剑”,捉了“李鬼”,同时也伤了“李逵”。所以我们说,品牌维护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工程,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规范仍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其会在越来越理智的“打假治理”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