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白酒品牌的加法》,今天来聊聊减法。
首先需要提出的就是酒的历史和文化。
酒,自诞生之日起就和文化密不可分,近十几年此风尤甚,有文化、有历史、有名人固然是体现出酒的渊源和品质,但是生搬硬套毕竟欠妥。并不是说所有的历史都是能用的,也不是说所有能结合到的各人都是适合的,而且消费者也都通过电视、杂志、微信、微博越来越多地关注历史,很多人也都知道了古时的酒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也知道战乱动荡的断代,也能准确判断出企业过度文化包装的行为。比如我们服务过的一家酒企,一定要坚持自己需要的风格是皇家范儿,考究起来是和慈禧太后还有那么一点瓜葛,其品牌故事中也一直在大力宣讲,但是除了京剧行业以外,稍微有点历史认知的国人应该都对慈禧没什么好印象吧!那么这样的品牌故事讲出来,这样背景下推出的皇家文化,消费者会怎么看待?能对其市场的销售带来吸引力和动力吗?
在名酒变民酒的今天,为了提升价值及价格所附加进来的历史和古人,如果多了也就累赘了,活跃着聚饮气氛的白酒如果背负了过多沉重的历史人文,那么在一起喝酒的人们端起的酒杯到底是敬在座高朋,还是敬天敬地敬祖先?现代人的选择趋势是简单直接,尤其新人类,更不喜欢绷着的高高在上、端着架子说话,适当地把自己的身段放平到消费者的身边,让自己能像一个和消费者勾肩搭背喝酒侃山的哥们儿,才更容易切入消费者的内心,重复消费到品牌忠诚。 所以,请把您的品牌文化适当做做减法。
再来看神奇的定位们:领袖、首创、典范……参加糖酒会的您一定会被这类似的种种轰炸到晕头转向,最后都对不上号,好像大家不在某一个领域里划出一个细分的第一来让自己站在那里,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消费者了。换位思考一下,试问,当您选择一套沙发,去到家居城里看了三个品牌的沙发,都在标榜自己是“第一”、“领袖”,您会去从里面细细辨认选择相信谁,还是会去实际体验一下到底哪套沙发最舒服、颜色和造型最称您的家装?答案显而易见。市场行为的决策,真的需要企业领导者多多换位思考。
还有那层出不穷的种种香型,可谓全国飘着各种香,但是经过我们的消费者调研,到目前为止,整体来讲10个消费者中最少有6个分不出浓清兼酱,那么所诉求的香型对于消费者而言又有什么意义?消费者的心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尽量利用起其心智中那一点点的认知去说话,不要去尝试灌输需要市场教育过程的新概念(尤其是小型酒企)。
其实通俗地说就是口自们应该换种说话的方式,简单点、轻松点、直接点、低调点,这就是今儿聊的第二道减法。
接着看传播,一句广告语,尽量不要超过7个字,字数越多让消费者记住的成本也就越高,很多品牌我们看到的广告语甚至是一对称句的诗歌,美有余,力不足。至于现在用着的广告语是否合适,很简单,做个消费者测试。记忆率过低的话,请再做做减法。
还有广告画面,很多品牌唯美主义,把美好传递给消费者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做法通常就不是那么美好:不同载体投不同的画面,展现不同产品,配以不同元素,甚至统一色彩都没有关注,五彩纷呈、眼花缭乱到毫无记忆点,扔到广告堆儿里就是炮灰!我们强调传播讲究的是一个形象、一个声音,持续的记忆,如果您采用的是上述做法,请做做减法。
至于投放,铺天盖地的线上轰炸,星罗棋布的高速路牌,无不在告诉着今天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你在为我的广告买单”,可到了终端该从体验式营销的贴身短打上面下功夫的地方,却又见不到什么物料,更别提啤酒、饮料、矿泉水等快销品相对成熟行业所一直倡导的终端生动化了。环境变了,消费主体在逐渐的转移,那么覆盖消费者的媒体也要随之改变:线上线下更好地结合捆绑,大声地喊卖到互动营销,把砸媒体的钱用到终端的互动上,花钱精打细算些这会儿绝对是正确的决定,请做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