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肖德润,男,河北沧州人,出生于1940年5月,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理事长。1995-2000年,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0-2005年,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
白酒制曲机械化工艺研究,淀粉质原料酒精发酵工艺连续化研究,糖化酶优良菌种选育研究,氧化酶菌种选育,谷氨酸、柠檬酸中型试验研究,野生植物酿制酒精大型试验研究等。《食品用主题词表》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编写《中国酒曲集锦》一书;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优秀工作者称号。
肖德润:润物无声五十年
1959年8月,年仅19岁的肖德润从河北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毕业,进入了第一轻工业部研究设计院发酵所,从事发酵及酿酒科研工作,参与了“白酒制曲机械化工艺研究”、“糖化酶优良菌种选育研究”等多个项目的研究。期间他参加了北京电视大学化学系的学习,并到天津塘沽盐厂、天津造纸厂进行劳动、工作。除此之外,他还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及酒类科技情报工作,担任国家和所内科研项目的编制,跟踪工作计划及总结各种酒类协作组经验交流活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为他以后的管理和协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年浩劫,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不愿回忆的。动荡的年代,造成了中国经济无可挽回的衰退,而我国原本就不发达的啤酒行业更是遭受重创。灾难过去后,举国百废待兴。
1979年,在中央把“一切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啤酒工业。年近不惑的肖德润成为了这一系列工程的组织者和见证人。在轻工业部统一部署下,他与同行们组织了全国啤酒工业“啤酒专项”工程,由国家拨款8个亿,地方自筹8个亿,共投资16个亿,新建、扩建了72个啤酒厂和麦芽厂。16个亿的筹备,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是极为不易的。1984年,在“啤酒专项”工程的基础上,同时又组织了啤酒工业“一条龙”项目,积极调动各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及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必需的设备、技术工艺、酿酒微生物等,使啤酒生产的各环节形成“一条龙”,大大提高了啤酒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了当时人们“买不到、喝酒难”的问题。正是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啤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2000年,肖德润先后任职于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司酿酒处,轻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和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并于1995年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期间,他多次组织协会、学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针对行业特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特别是1999年10月,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学术活动委员会主办,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协办的东方食品国际会议。这次会议论题和交流的中心内容是东方食品的传统及今后发展趋势展望与推进。来自世界各国的800多名从事食品科研和生产专家汇聚一堂,针对传统东方食品的生产回顾及如何推进21世纪东方食品的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轻工业部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实行宏观管理。1989年2月,轻工业部要求在食品工业中组建四个行业协会,其中包括中国酿酒工业协会。1989年5月,以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司酿酒处为基础成立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筹备组。同年10月,在全国酿酒工业政策研讨会上,详细讨论了成立协会的问题。1992年6月22日,民政部根据社会团体登记要求,正式批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组建。1992年11月25日至26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于泰安市举行。这一年肖德润当选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及啤酒分会副理事长。
2002年,退休后的肖德润成为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的理事长,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协会的事业上。在协会的这些年,肖德润协助组织了各种国际国内会议,参与制订了多项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的标准(包括酿造工、酿酒师、品酒师等)及教材的出版和培训工作。他曾多次针对酿酒行业的热点、焦点问题,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企业和协会的想法,对于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方针政策上的不足也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均啤酒消费量只有5升/人,而到了2008年已达到年产4千万千升,并从2001年开始就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啤酒生产国,人均每年消耗量在30升,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虽然相比德国的160升/人和美国的120升/人,还不算很多,但是这足以显示了我国啤酒行业迅猛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肖德润的努力。
在协会中,他积极推动啤酒技术政策如大罐发酵技术、啤酒缩短酒龄技术等,帮助企业提高生产量,还积极推动啤酒业的重组和并购,使我国的啤酒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行业整合大势下,国内啤酒企业已经减少到300多家,生产厂则为500多家。青岛、燕京、华润三强的产量已占到全国的1/3,且仍在不断通过兼并或新建工厂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企业的减少却推动了行业的整体上升,如今的青岛、燕京、华润都以有单一品牌挤进世界前十。华润更是以700万千井的年产量成为国际啤酒业的领头羊。
然而正当大家为这些成绩欢欣鼓舞的时候,相继出现的问题却给所有的人泼了冷水。啤酒甲醛事件、乳品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经济危机致使原料涨价,中小型企业举步维艰。这一切的负面信息为啤酒行业的辉煌成就附上了阴影。
对于“甲醛”事件,肖德润多次在各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消费者和媒体应客观对待这件事。以充分的数据肯定了国内啤酒甲醛含量不比国外高,证明了饮用啤酒的绝对安全性。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根据卫生部的要求,他与协会同行们组织有资金有设备的大型企业,对104项食品助剂进行试验,将资料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并向卫生部提出《发酵酒卫生标准》的甲醛指标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改补充意见。在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说过:“我希望我们的消费者可以喝到安全放心的啤酒。”
2009年7月的酒博会上,肖德润出现在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市场委员会”成立的开幕式上,并致开幕词。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69岁的老人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当问到他为何不多休息一下,他说:“趁着现在还能动,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次经济危机对啤酒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借着这次酒博会,还有之后各地的啤酒节,希望可以缓解危机的影响。”
肖德润,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他将自己50年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酿酒事业。如今,拖着伤病的身体,他还在工作着,为了还在努力发展的企业,为了还不完善的行业规范,也为了千万的消费者。
工作经历
1959年8月,河北省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毕业;
1959年8月至1984年10月,第一轻工业部研究设计院发酵所、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江西食品发酵研究所、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任技术员、工程师.其间还参加了天津塘沽盐厂、天津造纸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
1984-1992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司酿酒处,任副处长、处长、司长助理、高级工程师;
1992-1993年,轻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处长、司长助理、副司长;
1993-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1990-2009年,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1992-2002年,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副理事长;
2002-2009年,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