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娱乐生活不比现代,唯有作诗饮酒慰藉无聊时光,行酒令也就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千万不要觉得古代的行酒令没有现在精彩,古代的行酒令不仅方式众多,且独具文化意义,更是为酒文化的丰富添枝加叶。
一:作诗
行令作诗,常见的是每人作一首诗,作不出者罚酒。这种形式的酒令在本书故事选编部分多有所见。也有时不是一人作一首诗,而是每人联诗两句,似乎作对子。也有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的,接不上则罚酒。像流传的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们联成的一首诗是:
一轮圆月照金樽,(贺)
金樽斟满月满轮。(王)
圆月跌落金樽内,(杜)
手举金樽带月吞。(李)
既有格律诗味,又不失为“席上之物”。
二:对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联对形式。
行令联对常见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饮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传说中的宋代文学家苏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联对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
三: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与析字酒令相像,区别在于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某种道理或意思,构成酒令语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则只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其字面也有某种意思、内容,但无引申之意。
明代乐天大笑生集《解愠编·卷之五口腹》记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云:
一人专撞席,名为掇座,席长出令讥之曰: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厌之,蹙眉作色曰:“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曰:宁吃欢 喜汤,莫吃皱眉羊。”’撞席者曰:“单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铜,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锺。谚曰:见锺不打,何处剑铜。”
清代蒲松龄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叫《鬼令》,写的是几个野鬼在荒野里饮酒,竟然也行起令来。他们的酒令要求很严,要说四句话,举一个不透风的字,把这个字的中间笔画推到上边去,便成另一字。这个酒令别出心裁,饶有趣味,语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调整部首笔画的结构位置。原文妙趣横生。读后余味无穷。
四: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必须是,或者必须有某个字的一种语言形式的酒令。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语经过个别文字的限制,所说出来的,又多是另一种语言形式,如作诗、联对和引用古诗、古文等。
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载一则限字酒令故事,说有三个人同饮行令,要说一句话,“相”字想首,“人”字结尾。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语是要求每人背诵两句四书上的话,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谐音的也行。
五:谐音
谐音就是在行语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语言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使令语说来隐晦含蓄。
明代潘埙辑《楮记屋》记载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这种形式。故事说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此僧辨慧知诗,皇上令杨次公接伴之。一日宴会,此僧出令道:“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他先说道:
古人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
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也说道:
古人有许由,有晁错,争一葫芦,由曰:“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
概戏僧头如葫芦。这则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说令语古雅风趣,中间应用了谐音技巧。
宋代邢居实撰《拊掌录》中记载一篇酒令故事,说王安石和刘贡父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汉字语音作的游戏。原文云:
王荆公尝与客饮,喜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燕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久之,无酬者。刘贡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鹁鸪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选摘经书中字句,模拟禽言声音,也是语言文字游戏上的一个鲜例,颇有雅趣。
酒令是是佐酒助兴、活跃宴席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发展至今甚由劝酒演变成了赌酒、逼酒的手段。如何让传统行酒文化与现代完美结合,这也是如今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