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的酒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二锅头酒历史,今天我们的文章就从二锅头酒历史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北京酒文化。
二锅头酒是由烧酒发展而来的,已有800年的历史。当初,京城酿酒技师在蒸酒时将第一锅流出的酒头去掉,第三锅流出的酒尾也去掉,取第二锅流出的中段酒,称之为“掐头去尾截取中段”工艺,这是我国最早以工艺命名的白酒,是我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百年来被继承发扬并流传至今,俗称“二锅头”。
清康熙十九年,红星的前身、北京前门源升号酿酒作坊发明“掐头、去尾、取中段”的酿酒工艺,“二锅头”从此留下北京独有的清香。
当红星照遍中国,红星二锅头成为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献礼酒。
为了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赵氏酿酒工艺的崇敬,企业没有沿袭“烧酒”、“烧刀子”、“白干”等白酒旧称,人们为这种酒取了一个很有时代特征也很响亮的名字:红星二锅头。 从此,“二锅头”这一工艺名称被作为产品名称使用。
北京人酒文化,其实就是穷喝,他们喜欢的二锅头在名酒里价格可以说是最低的,现在的价格也就6元多一瓶,由于这个价钱,高档宴请是很少喝二锅头的,六七块钱的酒吃鲍参翅肚不太合适,同样,您也不能在小馆里吃拍黄瓜花生米卤煮什么的点一瓶五粮液。还是来瓶二锅头吧,咂摸着味道侃着大山,喝到半醉,也挺美的。老北京就爱说“今儿喝美了”,一如二锅头的朴实无华。
在北京生活的人没有没喝过二锅头的,坐宝马大奔的大款、登三轮车的板儿爷、机关白领、外企员工、警察城管还有大学生各色人等。二锅头的特点就是直截了当,不象曲酒那样有个逐渐发力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没有后劲 ”,喝下去,立刻有反映,马上进去“酒乡、醉态”,而曲酒,你晚上八点钟喝的,夜里12点来劲了,不好掌握将来状态。
北京人喝酒的酒菜一般没什么讲究,甚至几乎没有。过去的酒馆也不预备热菜,煮花生、炸花生、豆制品、香肠等熟食,酒也是散酒,二锅头论碗买,一碗有二两,还有散装啤酒,二两二锅头许多人什么菜都不要,就那么干喝,因为在坐的都认识,熟客,买酒菜伸手的人多,供不起。对于北京人来说,一天有二两二锅头喝就是最幸福的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北京有句非常有名的口头语:“没事儿”,这是米卢那个南斯拉夫足球教练学会的第一个中文单词,就是天塌下来,北京人也敢说:“没事儿”。这句话后来终于被人家抓了把柄:“没事儿,就是事儿,没问题就是问题。”北京人原谅说这话的人,因为他肚子里没有二锅头。
二锅头是北京的一个符号,虽然这个符号并不高贵,还有点寒酸,但它确是普通老百姓本质的表现,直截了当,无我无畏,二锅头已经随同岁月,融入京城,成为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