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机场是必须的事情,但是怀仁和宜宾地区却将新机场命名为“五粮液机场”、“茅台机场”,有的人认为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却觉得不能接受,大家认为“这也相当于在一地唯一的甚至排他性的公共设施上做植入广告,如果此风助长,是不是很多机场都可以用企业冠名,是不是火车站、汽车站等都可以植入企业的名称?”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聊聊茅台机场和宜宾五粮液机场那些事儿。
“茅台机场”、“五粮液机场”,看似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要害却在于,这种行为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最鲜明的一个标志就是公共资源和市场行为有严格的界限。但当地政府为了扶持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动用公共资源,将纯地理名词换成了充满强烈铜臭味的酒业。在这个企业大于历史的过程中,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商业营销,酒气逼人后面是政府的错位和扭曲。而当政府心甘情愿和企业绑在一起时,公众又怎么能不担心公权力金钱化呢?
就“五粮液”机场命名而言,公众之所以质疑,恰恰是出于一种长久的考虑,出于一种公义的考量。但我们也不妨“恶意”地去想,今天的宜宾官员对于以后“五粮液”机场的命运,其实并不在意,因为今时今日的政绩已到手,哪管后任是否接手日暮西山呢?正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才会使得“五粮液机场”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标本。更可怕的是,这样一个权力逐利的恶标本,却以一种符合程序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缺乏民意基础,却可以堂而皇之地高扬。
权力的蛮横,不仅在于其不透明,更在于其冲动。也许,在各级政府心目中,“金字招牌”对GDP的拉动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但别忘了,花无百日好,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显粗糙的情况下,与企业的道德性相比,企业自身的趋利色彩更是被无限放大。这种急功近利让我们看到太多明星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载”的现象已成常态。特别是在各种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当前,食品药品企业更是让人处于观望状态。
机场的名字是一种公共资源,但无论是“茅台”机场还是“五粮液”机场的命名过程中,我们却只看到,政府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却从未考虑公众的参与,而是想当然地“为民做主”了。这让公众情何以堪?
另外,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接受呢?因为具体就冠名机场这件事情来说,其实就违反了相关规定,一起来看:
《民用机场使用许可》对机场命名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运输机场名称应当由机场所在地城市(或地、州)名称后缀机场所在地具体地点名称组成。”这就是说,不管是茅台还是五粮液,都不可以作为机场的名称。如果一定要建“茅台机场”“五粮液机场”,那么,这一机场应该就在茅台镇,而“五粮液”也应是某一具体的地名。可是,实际情况都不是这样。
而企业冠名公共设施,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此前,很多地方公交站点曾经用企业冠名,一些体育、文化等公共场馆企业冠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企业冠名公共设施都有冠名费,不知道茅台、五粮液机场的冠名费又是多少?
即便有冠名费,有些公共设施也是不能被企业冠名的。实际上,纵观国内外,机场、火车站等地方唯一、排他性的公共设施,有用地方命名的,也有用人物命名的,但极少有用企业冠名的。因为,这些场所的名称也关乎一地的公共利益,关乎人们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不管茅台、五粮液对当地经济、财政贡献有多大,其都是企业,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他们不是地方政府,也不能代表公共利益诉求,因而出现在地方重大的公共设施上也不合适。
地方政府积极为地方企业冠名机场奔走,看似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符合当地的利益,恰恰逾越了政府行为的边界。知名企业当然值得重视,但是,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还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对所有的企业都一视同仁,不应动用公共资源向某一企业倾斜。
用茅台和五粮液命名机场的消息一出,舆论就一片哗然,甚至很多网友编出很多调侃段子:“各位旅客,由二锅头机场开往盐水鸭机场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了!由肉夹馍机场飞往洁尔阴机场的航班,因为天气的原因,目前降落在五粮液机场,现在地面酒精浓度为53度……”这些看似调侃的文章背后,其实蕴藏了公众的极大不满,名酒厂商虽都为土豪,但是冠名机场这件事,真的不用听听大众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