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白酒勾兑,大部分人的理解就是“酒精加水”,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劣酒、掺假等等。提到白酒勾兑,大家都觉得是不好的,总之,在人们的印象中,白酒勾兑会降低酒的品质,甚至白酒勾兑就是制假手段。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中国酒志网就来为大家解答。
实际上,作为白酒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食用酒精广泛应用于酿酒领域,同时也可应用于化工行业和医疗行业等领域。《白酒工业术语》中,对白酒生产中的“勾兑”一词作了定义,“勾兑”就是把具有不同香气和口味的同类型的酒,按不同比例掺兑调配,起到补充、衬托、制约和缓冲的作用,使之符合同一标准,保持成品酒一定风格的专门技术。 同时,《饮料酒分类》在对各种白酒进行定义时也指出,勾兑是白酒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艺生产过程。
“‘勾兑酒’并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说酒不好,只是酿酒的一种工艺工序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误解。”白酒行业资深专家赵义祥说。
“勾兑过程中,将不同批次、不同酒龄、不同口感特征的白酒按照一定的规则、原则进行加浆降度、组合、调味。以茅台酒为例,就是以七个轮次的酒勾兑而成,每个轮次的酒味道不同,比例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日前,仁怀市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陈连忠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好比是我们做饭时需要添加调味料,因各人喜好的不同,选择的调料就会不同,最终味道也就不尽相同。”
茅台镇当地的一位调酒师介绍,从技术层面上讲,勾兑,是白酒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为生产出来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缩小酒的质量差别,使酒在出厂前稳定质量,取长补短,统一标准,质量上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
“勾兑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种微量成分配比适当。勾兑是一种靠勾兑师的感官灵敏度和技巧来完成的工序,有丰富经验的勾兑师才能调出一流的产品,历来有‘七分酒三分勾’之说,勾兑师的水平就代表着企业产品质量风格。”他还表示,“勾兑不仅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勾兑其实是白酒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优质酒必不可少的环节。”
‘酒勾酒’和‘酒精勾兑’是两种概念,‘酒勾酒’实质上还是属于粮食酒,而酒精勾兑的就算不上了,只能说是新工艺酒。
酒精勾兑酒为“新工艺”
据了解,由于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工艺复杂、配粮讲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酒厂要在短期内提高产量,困难极大。新工艺白酒的理化指标虽然可以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可以保证食品安全,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新工艺白酒的口感普遍不如传统工艺酿制的白酒口感好,加之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所以生产企业一般将新工艺应用到低档产品的生产,“只有高端白酒和超高端白酒才谈得上是纯粮酿造。”赵义祥介绍。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国内粮食供应紧张,国家政策除鼓励农民积极增产粮食外,要求工业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不用或少用粮食为原料。
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酒精工业生产中实行了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使酒精工业化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工艺白酒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动。资料显示,1987年,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在贵州省贵阳市联合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露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
目前,新工艺白酒已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工艺。
所以再说到白酒勾兑,千万不要觉得只要是白酒勾兑就是假的,白酒勾兑与纯粮酿造只是工艺的区分而已,目前中国白酒市场上,至少有60%~70%的白酒属于非纯粮酿造的酒精勾兑酒,而假酒用的是甲醇,我们说的酒精勾兑酒其中的酒精成分是食用乙醇。所以大家不必担心,白酒勾兑是允许销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