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与酒
古代的画家、书法家大多嗜酒,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他们往往多愁善感,生活追求浪漫,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多借酒兴来体味生活的趣味。二是因为酒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效,能够使人精神亢奋,才思敏捷,从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推助书画作品的产生,并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在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举例来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和孙统、孙绰、王蕴等42人聚饮时写就的:唐代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张旭,在作书前往往是狂饮大醉,然后才下笔,有时甚至不用笔,而“以头濡墨,一甩而就”,“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更令人惊奇的是,等他酒醒后再写,竟“不可复得”(唐书·张旭传》)。
不仅书法家创作借助于酒力,许多画家亦然。在美术史上,秦汉间的“千岁翁”安期生,曾“以醉墨洒石上,皆成桃花”(《酉阳杂俎》)。唐代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须酣饮”(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元代画家钱选,“酒不醉,不能画”。明代画家吴伟好“剧饮”,人们欲得到他的画,需“载酒前往”。
可以这样说,我国古代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诞生的巨大推助作用。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中国酒与古代文学
在古代希腊、罗马中,有一个“酒神精神”的说法,强调酒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酒与文学之间虽然没有产生“神”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酒对作家的文思或诗兴,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因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我国古代艺术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魏晋名士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式“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而大诗人陶渊明则首次把诗、酒、自然结合在一起,并从其中寻求人的本真。他在《饮酒》诗中说:“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所谓的“真意”、“深味”,就是建立在痛饮大醉基础上体味到的人生真谛。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诸如此类因酒醉而成的传世佳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俯拾皆是。尤其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更是几乎篇篇有酒。可以想象,一个处于清醒状态中的李白,恐怕是不能写出这么多不朽诗篇的。
上一篇:古时候船上饮酒
下一篇:酒的起源及其地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