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酒礼习俗

登高赏菊酒绵长

2014/10/29 17:26:05 浏览:1470人  收藏

登高赏菊酒绵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如果说中秋是赏月、饮酒、吟诗的三重奏,那么重阳节则是登高、赏菊、饮酒、吟诗的好时节。登高的习俗始于西汉,“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东汉时,这一活动又添上一层神秘色彩:汝南人桓景,为战胜瘟疫,为民除害,拜方士费长房为师,潜心学习道术。一年后九月的一天,桓景正在院中练剑,费长房把他叫到跟前说:“九月九日,汝南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去为民除害,普渡众生。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的父老登高避祸。”桓景遵命而行,刚把众乡亲在一座山上安顿好,瘟魔就猖狂扑来,但慑于刺鼻的酒气不敢近前,只在山下徘徊。桓景趁机抽出师傅所赠宝剑,挺身上前除杀瘟魔。从此,每逢九月九日,人们就纷纷带上菊花酒外出登高避难。

  魏晋以后,登高的迷信色彩淡化了,但登高饮酒的习俗却作为一项节日的重要形式保存了下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骚人墨客更是以此为雅事,在诗中多有记述。正在边关战场的岑参有诗写道: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登高饮酒,更思念故土亲人,征战千里之外,企盼有人送酒,明知是不可能,更增添了对故土、家乡、京师的思念,无菊赏或者此菊并非彼菊,只思念故同菊开在边关,好尽情欣赏,将思念寄托于酣饮及赏慕山水,增添了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甫老年身处时难年荒之中,诗人飘零异乡,九日登高,抱病独酌,不能不倍加思念他久无音讯的亲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用纵情饮酒的乐观态度来待极易让人伤感的九日之饮,并对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而落泪的的小女儿表示不满,这又见重阳诗人的一种旷达超脱的情趣。

  提到重阳节的诗与酒,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到陶渊明和他的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重阳饮酒佳话很多文章都有提及,而孟嘉的趣谈似乎还鲜为人知。孟嘉少有才名,颇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宾客,吟诗作赋,啸咏骋怀,孟嘉也在其列。饮得正酣之际,突然一阵风起,把他的官帽吹落了。而他忙于饮酒,竟然没有察觉,还是桓温看不过去,命人提醒他,他才算把官帽戴上。在“君子死,冠不可免”(子路就因为捡帽子而丧生)的古代中国,孟嘉此举确实放达不羁,“孟嘉落帽”也就成了一个专门术语,用来指不拘小节的文人纵情诗酒娱乐的神态。宋·杨万里写重阳酒更为有趣,“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光入”。把月写活了,月与人争杯中之酒。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更是渴饮之情溢于言表,要求朋友载酒来,而不是拎、提、担的方式。是车载马拉,重阳就菊花而一醉。

  秋风叶正飞,江上逢重九。人世几登高?寂寞黄花酒。

  三载重阳酒,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此诗特色就在于用情抒发刻画自己的不佳意境、人生境遇及忧国忧民思想。重九本宜登高,偏偏在江舟之上行途中。回顾人生没有几次登高,都是在平常的孤寂中面对黄菊饮闷酒。有三年的重阳节,菊花开时,不要说登高,连菊花都不曾观赏到,均在旅途之中。不期今年这重阳酒是面对故园菊花了。但远看云树,渐寒归雁,心头不免向京城眺望,无限深情牵挂着朝廷政事。把作者“江湖——庙堂”的那种忧虑写得恰到好处。

  清朝,两位在台湾澎湖厅为官的人物,一位是广西柳州的陈士荣、一位是湖北黄安的吴性城,重九登楼另是一番滋味。

  陈曰:“敢谓独醒拼一醉,笙歌宴罢漏敲三。”

  吴曰:“忘情名利身还健,不饮茱萸酒独醒。”


上一篇:少数民族与酒
下一篇:千里婵娟酒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