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酒史文化

鲁迅先生笔下的酒文化

2017/7/2 18:30:13 浏览:3099人  收藏

  在我国文学界,鲁迅先生并不“酒负盛名”,但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凡有酒事每回必记,或自饮,或公宴,或朋友相招,或治馔待客。但在其笔下的酒文化尤其是关于绍兴酒文化的部分,包含中国酒文化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酒与思想

酒文化

  常人一般以为酒就是酒,何来思想?鲁迅却以他的小说显示出他对酒的深刻理解。在小说创作中,“鲁迅的酒”总是不会让人轻易地去喝的。鲁迅往往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让他笔下的主人公喝上几碗,剧中人随之情绪来了、思维活跃了,大脑跟着酒精发作而膨胀。孔乙己一喝酒便解愁,阿Q一喝酒便得意,吕纬甫在饮酒中忘却痛苦,赵七爷以开酒店而自傲。阿Q们(流氓无产者)、孔乙己们(落魄的封建知识分子)、赵七爷们(顽固的复辟派)、吕纬甫们(为维持生机而向世俗屈服的小知识分子),通过共同的媒介物“酒”分别达到宣泄排遣之目的,淋漓尽致展示其个性;尽管他们之间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迥异,文化程度、思维、情感有着极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鲁迅笔下的酒绝不是一种仅含乙醇的液体,也是灵魂催化剂,他在作品中一写到酒必然会让它伴随着人物的思维、情感、命运,最大限度地显示它的魅力。正如俄国戏剧家契科夫所言,假如舞台上挂着一柄剑,那么在闭幕之前必须让它出鞘。

  酒与社会

酒文化

  一般人对传统的酒文化理解局限于世俗的范畴,很少有人把酒同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联系起来,而鲁迅的杰出之处正是竭力表现了这一点。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把酒(还包括药,但主要是酒)放在当时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分析。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本就无法分开,但鲁迅并非如苏轼那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地追求情绪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寄托,而是着重剖析阮籍、稽康、刘伶等人借助酒来应付时政、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在这里酒确实已不是单纯供人饮用以消除疲乏、排遣情绪的液体,而成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介质。把酒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把饮酒视作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酒与生活

酒文化

  酒作为饮料,产生于劳动。前人所谓“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酒是剩饭发酵而成,有心人受此启发,模仿制作,反复尝试,不断提高,始掌握酿酒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传开去。故酿酒源于生活。

  鲁迅小说中许多人物都与酒有着密切关联。《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自不待言,他为酒而生,为酒而死。鲁迅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阿Q正传》中也至少有六处写到阿Q喝酒。阿Q不论高兴(胜利)抑或痛苦(失败)都要喝上几碗酒来宣泄情绪。在阿Q的一生中,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阿Q胜也喝,败也喝,最后在精神麻醉中走向毁灭。喝酒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离开了酒,孔乙己和阿Q的生活便黯然失色,不可能如小说情节那样生动有趣。

  鲁迅并非如苏轼那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地追求情绪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寄托,而是着重剖析阮籍、稽康、刘伶等人借助酒来应付时政、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在这里酒确实已不是单纯供人饮用以消除疲乏、排遣情绪的液体,而成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介质。把酒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把饮酒视作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正如林语堂曾描述鲁迅:“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名为下酒。此又鲁迅之一副活形也……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于是鲁迅复饮……乃磨砚濡毫,呵的一声狂笑,复持宝剑,以刺世人。”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为它文字中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而震撼,可见鲁迅先生文中的酒文化的也必将有影响人心的作用。


上一篇:重塑中国白酒礼德,是传承传统酒文化的需要
下一篇:酒文化旅游区推荐:郎酒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