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平静的黄酒行业在2015年掀起了一波并购浪潮。金枫酒业不甘白缚手脚,继2013年将产业布局的触角伸向绍兴黄酒产区之后,当前又将位于苏南产区的无锡振太酒业揽入旗下;而2014年新晋上市公司行列的会稽山则于今年6月份一口气吞下了绍兴唐宋酒业和湖州乌毡帽酒业两家二线黄酒企业。两大黄酒巨头在产业并购上的集中发力让业界深刻感受到一波黄酒并购浪潮已经袭来。那么在这一波并购浪潮之下,推动黄酒产业整合的力量和动因足什么产业并购又将如何改变黄酒产业布局呢?
黄酒掀起并购潮的行业背景
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是黄酒掀起这一波并购浪潮的客观原因。从2005年全国化萌动至今,黄酒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古越龙山、金枫酒业、会稽山、塔牌等为一线阵营,以张家港酿酒、阿拉老酒、乌毡帽酒业、唐宋酒业等为二线阵营的行业格局。
在此十年间,黄酒行业总体产销规模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展,但相对葡萄酒,黄酒的增长瓶颈始终难以突破,增长空间也未能完全和充分打开。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问题在于,黄酒在全国化消费普及方面始终禾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具体来讲,就是黄酒消费仍未找到与现代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的有效契合点,未能使自己跻身于大众消费的“必需品”行列。
尽管个别一线黄酒企业试图捅破这一层窗户纸,比如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祖康就曾提出,要依托中国的“熟人文化”,把黄酒打造成为“熟人用酒”,这里所指的“熟人”包含朋友、战友、同学、亲人、同事等,熟人的范畴很大,而专门定位于熟人场景和熟人情感诉求的酒类产品却是空白。但个别企业的思考和实践仍然难以扭转黄酒在消费层面的现状,况且黄酒行业的整体实力也相对有限。这就造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黄酒企业的实力现状导致了黄酒全国化普及进展较慢,而黄酒未能在全国市场形成消费氛围甚至消费风潮,又反过来制约了黄酒企业实力的增强。
这种黄酒行业“大环境”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古越龙山、金枫酒业和会稽山等几家一线黄酒企业的销售收入目前基本维持存10亿元上下,实现突破性增长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大量的二、三线黄酒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加之酒业调整周期的影响,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行业的瓶颈未能突破,不仅使一线企业未能获得继续“向上走”和“向外走”的空间和动力,而且直接导致了一线企业将市场重心向本土市场转移,这种转变对于二线酒企可谓是灾难性的,市场空间狭小的二、三线酒企如何面对一线酒企的“卷土重来”?一方面是一线酒企持续提升自身规模优势和整体实力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是二、三线酒企的“饥寒交迫”,这种行业现状为黄酒产业释放并购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
黄酒并购潮背后的企业意图
除了行业层面的客观背景,企业主体的战略意图是推动并购潮的直接原因。此次并购潮的两大企业主体分别是金枫酒业和会稽山,而两者在并购上也具有鲜明的战略意图。
当前黄酒仍然是金枫酒业的主业,但其着眼未来的长期规划则是构建一个多品类运营的平台商。相比传统黄酒企业,金枫酒业的企业战略宽度已经充分打开,与传统黄酒企业已不在一个竞争层面。与绍兴黄酒相比,金枫酒业在全国化推广上缺少产地品牌优势,而且当前黄酒品类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所以弱化产地,纳入多元品类经营.打造平台商品牌成为金枫酒业的“必然选择”,而且金枫酒业存这方面也有先天优势,其所背靠的光明食品集团具有一定的全国化渠道网络基础,令枫酒业可以扬长避短。
在平台化战略下,金枫酒业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出身,开始尝试摆脱产区品牌短板带来的困扰,跨产区并购为金枫酒业注入了传统产区的基因,弱化了自身产地品牌不足的短板。2013年金枫酒业收购绍兴白塔酒业,让自己也拥有了绍兴产区的“身份证”;今年金枫酒业又将并购的触角延伸到了苏南产区,将无锡振太酒业整合至旗下标志着金枫酒业的基地布局已经遍布江浙沪三大黄酒最核心的产销区。其实,浙江、苏南一些黄酒企业与金枫酒业是有渊源的,有些酒企此前就曾经为金枫酒业供应原酒。
业界还有一种判断,即金枫酒业跨产区并购与其发力料酒业务有关。金枫酒业相关领导曾公开表示拓展料酒市场的意图和规划,相比黄酒消费的局限件,料酒不存在全国化普及问题,其市场销售基本不受区域限制,而且对于黄酒生产企业米说,涉足料酒根本不存和门槛。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共识,古越龙山与金枫酒业不约而同地大举进军料酒业就印证了这一点。黄酒在全国市场“叫好不叫座”,那么黄酒企业推出料酒产品是否能够借助前期建立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有所突破,尚需深入观察。
2014年通过IP0上市的会稽山成为继古越龙山、金枫酒业之后黄酒业的第三家上市企业,会稽山在业内以长于创新和较高的活跃度著称,此番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则极大提升了会稽山在产业并购方面的能力和空间。
对于会稽山收购绍兴本地的唐宋酒业和位于湖州的乌毡帽酒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业分析人士指出,从产业和市场层面来看,此举最直接的收益是会稽山做大了白身的规模体量。从2014年数据来看,会稽山营业收入8.59亿元,乌毡帽营业收入1.27亿元,而唐宋酒业营业收入为0.55亿元,三者相加达到了10.41亿元,这样将在营业收入上一举超过金枫酒业,仅次于古越龙山。但在产能体量上,会稽山甚至超越了古越龙山。会稽山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现有产能已经提升至14万千升,加上乌毡帽和唐宋酒业合计5万千升产能,完成并购的会稽山将拥有接近20万千升的产能体量。而古越龙山在今年一月份的投资者互动中表示,其当前产能体量为17.5万千升。
但在市场和渠道的互补性上,会稽山此番整合的价值并不显著。一方面,唐宋酒业和乌毡帽酒业的市场范围基本都集中在省内,而省内同样是会稽山的强势区域,不具备互补性。另一方面,乌毡帽酒业位于湖州,并不在产区品牌力最强的绍兴,这一跨产区整合与金枫酒业的跨产区整合有所不同,金枫酒业除了获得产能补充,还为自己注入了“正宗黄酒”的基因,而会稽山收购乌毡帽带来的附加价值却不明显。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会稽山此番收购的意图可能主要集中在资本层面,借助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以及当前整体回暖的股市行情,通过制造一些有利于自身融资的题材实现自身资本力量的快速壮大,这或许是会稽山并购背后的真正意图。
并购如何深度影响黄酒业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黄酒业当前的并购并不符合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之后才逐步进入整合阶段,而黄酒当前的整合其实发生在发展期,而不是成熟期之后。这与产业特殊性有关,黄酒品类全国化的天花板短期内较难突破,而一些龙头企业谋求增长的冲动又很强烈,在这种现状下,一线酒企向外谋求增量的成本和难度相对较高,而通过产业内部整合以谋求规模增长就成为其合理选择。这有可能导致黄酒业“提前”进入“寡头阶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不利于一个品类的充分竞争和发展,但这种“提前”整合能否反过来推动黄酒龙头企业加大在外埠市场的市场投入力度,加快消费普及进程,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观察的潜在利好。
在并购浪潮之下,黄酒业的格局走向也开始有了轮廓。由于发展战略上的差异,黄酒业走向分化成为必然。从几大黄酒企业的发展定位来看,金枫酒业将朝着多品类经营的平台运营商方向发展,目前已经搭载了黄酒、进口红酒等品类,古越龙山、会稽山的发展方向将足占据绝对规模优势的大型黄酒企业,而以塔牌为代表的黄酒企业则可能朝着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塔牌绍兴酒“手工黄酒”的概念已经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这一类企业不单纯以规模取胜,而是通过专业细分占位获得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和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