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酷夏的来临,啤酒市场逐渐进入了旺销阶段。在众多啤酒品牌的身影中,除了常规的国产啤酒品牌外,有不少进口啤酒也赫然出现在不少终端的陈列中。事实上,进口啤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初见端倪,并不是什么新生现象。不过笔者发现,除了那些一线主要城市,今年进口啤酒也开始逐渐下沉到不少的二三线市场中。
为何选择二三线市场?
据了解,在中国市场上,进口啤酒的销售已经连续三年呈现出了上升趋势,2014年增幅达到85.59%,三年累计增长了426.81%,2015年第一季度比上一年增加了500%,这与其大举拓展“疆土”不无关系。
进口啤酒在中国的销售之所以出现井喷,与去年的世界杯事件不无关系。世界杯比赛期间正值夏日,一些进口啤酒品牌借势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开展体育营销,之后再逐渐扩展到了周边市场上。到了2015年,进口啤酒商显然不再满足于眼前的这些份额,势必会陆续进入二三线市场中,这把火也大有越烧越旺的趋势。而进口啤酒商所选择的那些二三线城市,基本都集中在了一线城市周边,具体原因是:第一,这样的城市本身消费能力不低,消费者有比较超前的意识,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第二,进口啤酒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都是跟风消费,哪些品牌在一线城市流行了,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品牌,因此酒商推广的难度也相对降低。第三,虽然这些市场的消费能力可能不及一些一线市场,但是各个渠道的推广费用相对较低,也减轻了酒商的资金压力。第四,二三线市场的容量不可小觑,各地市场份额加起来的话,也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数字。第五,进口啤酒要想完成量上的增长,只集中在一线城市显然不可能实现,必须通过区域的扩展来实现。第六,进口啤酒的利润比较高。据悉,国产啤酒市场早已成熟,因此各个品牌的利润已经非常透明,很难将产品卖上价去,但是进口啤酒就不一样了,在当前酒业形势下,经销商的产品利7闰越来越薄,他们自然想寻找几款利润可观的产品,二三线市场的经销商也不例外,他们希望通过运作这样的产品来提高公司业绩。第七,进口啤酒的价格越来越亲民。随着中国取消进口啤酒的关税,进口啤酒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拉小了与国产啤酒之间的差距,那么其在二三线市场生存起来就更为容易。
从对进口啤酒的需求程度来说,二三线市场未必弱于一线市场,但是从消费特点来看,这两种类型的市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笔者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二三线市场的进口啤酒品牌更为混杂,因为很多经销商看到了市场需求后,就会寻找产品的代理权,有些经销商实力有限,他们拿不到大的品牌,就会找一些小众产品,只要包装和产品名称和流行的产品差不多就行了,很少有消费者能够辨别得清。据了解,进口啤酒也可以由中国企业贴牌生产,只要拿足够的货量即可,再转到中国市场上来说,这种方法使产品的价格更低,二三线市场上类似的产品也会比较多。
目前面临哪些问题?
进口啤酒逐步挺进二三线市场已成趋势,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阻碍着其前进。
第一,餐饮终端走量难。目前进口啤酒主要的销量集中在大卖场和夜场,而其他传统渠道走量较为困难。只依靠卖场和夜场,恐怕难以支撑起进口啤酒的销售,进口啤酒还需要想办法拉动其他渠道的销售。比如针对啤酒的消费特点,进口啤酒可以在国内市场上开一些啤酒坊,现在已经有一些品牌在走这样的路线。有些啤酒坊和餐饮店连接到一起,比如一楼是啤酒坊,二楼则是吃饭的地方,在啤酒坊里,进口啤酒的品牌丰富,价格从高到低都能涵盖到,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有专业的促销人员进行介绍,再加上统一的装修风格,从内到外都给消费者很好的消费体验,由此也比较容易促成产品的销售。当然,为了促成二次销售,商家也可以建立会员制度,通过积分等形式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
第二,品牌认知度低。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的品牌包括德国瓦伦丁和黑啤、荷兰的喜力、比利时的福佳白,此外还有来自英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韩国等地的红啤、棕啤、黄啤、白啤以及皮尔森、艾尔等工艺酿造的啤酒。其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就是德国瓦伦丁、喜力和福佳白等,而消费者对其他品牌的认知度比较低,甚至有人认为进口啤酒的产品越来越多,有点令人眼花缭乱,有时真不知选哪个品牌。有的消费者可能看到商家在做促销活动,有可能购买这个品牌,活动停了以后,他们会购买另外一个品牌。这并不是说明消费者的忠诚度不高,而是他们对进口啤酒的品牌不甚了解,所以只能从实惠的角度出发,去购买自己“心仪”的产品。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单纯地只认德国啤酒,因为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德国是一个盛产啤酒的国度,那里出产的啤酒品质非常好。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德国每个地区流行的产品并不相同,这方面还真和山东白酒市场有些类似,而在中国流行的德国啤酒品牌,在德国本土未必销量最好。因此,中国的消费者还需要厂家来培养,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度。
第三,消费群体小众化。进口啤酒的主要消费者群80后、90后,这类消费者的特点是贪图新鲜,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是他们的缺点是忠诚度不够高,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此外,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量并不够大,相反,国产啤酒拥有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其销量也自然大大高于进口啤酒。由此看来,进口啤酒想在二三线市场上走得更好更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比如在口感方面,中国的啤酒口感普遍偏淡,而且中国人也都普遍习惯了这个口味,进口啤酒的口感则更为浓郁,要想让更多的人接受进口啤酒,企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消费者。
第四,竞争激烈。二三线市场本来就是国产啤酒的主战场,很多国产啤酒在一些二三线市场扩建自己的工厂,大大缩短了产品到达市场的时间,而且它们对市场的把握更为快速和便捷,但是进口啤酒在这方面较为弱势,它们无法和国产啤酒相抗衡。虽然国产啤酒的品牌集中度比较高,但是国内几家啤酒巨头已经将市场份额抢夺得所剩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进口啤酒需要打更多的牌。
第五,消费持续难。二三线市场上流行的进口啤酒以德国啤酒、荷兰啤酒为主,但是去年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韩国啤酒开始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包括麦思、凯狮等品牌在内,分食着中国市场,不过韩剧热只是一时之风,等这股风气过去后,消费者可能转而去消费其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