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糖酒会,绚彩鸡尾酒依靠独特的营销手法,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形成了很强的“头条效应”。而经过短短半年时间,其合作客户也从2014年秋交会时的两三个增长到上百个,其产品也相继在全国各地的大型商超如伊藤洋华堂、欧尚以及一些便利连锁店上市,势如破竹。眼下预调酒的竞争日渐进入白热化,绚彩是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的甲透过绚彩。
“高品质”和“个性化”是预调酒脱颖而出的关键
现在预调酒市场火热,绚彩目前也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请问是什么原因吸引汉诺威来做预调鸡尾酒的,又是凭借什么样的特色来取得现在的成功呢?
2013年,中国酒水行业遭遇了非常寒冷的时期,整个行业都陷入到转型期和迷茫期。在大家都苦于寻找突破口的时候,我们发现,预调酒这个“新”的酒种在各地的商超渠道却表现非常抢眼。经过了一系列的考察之后,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市场进入到了一个产品细分的阶段,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会有更大的市场。于是我们的香港投资方和加拿大投资方一同研究决定进入到预调酒行业,之后真正开始了绚彩鸡尾酒的生产和运营。我认为我们现在只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还需要继续努力,如果说我们当前的一些成功经验,我认为是坚持品质为先的执着和打造独特之处的营销思路。
那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运营,您怎么看待预调酒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去年预调酒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爆发点”,今年则是进入到了一个“火爆期”,连白酒企业和一些大的食品企业也都参与进来了,说明大家都很看好这个酒种。当前,我认为中国的预调酒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消费人群不断增多,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也有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成熟品牌少,投机商众多,产品鱼龙混杂等。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会有非常清晰的市场格局呈现出来。
主流消费群和良心企业共同影响着市场需求
目前生产和运作预调酒的企业非常多,似乎一夜之间都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但是很多在产品和包装等方面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并且产品的定位也非常相像。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眼下市场上的预调酒产品价格非常接近,不同品牌的产品上下差不了一两块钱,从表面上看,大家的终端定位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品质好的预调酒和用“三精一水”勾调出来的产品本质大为不同。也许消费者在第一次购买时凭喜好或印象来选择,但是我相信他们再次购买时,一定会是凭品质来选购。同样的,越是手上有渠道的企业也越是会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选择具有品牌运营思路和强有力运营团队的产品。我一直认为,产品利润合理才是最好,品牌是要扎根于消费者的心底才算成功。
其实,鸡尾酒市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分化,一部分是在品质和品牌运营上下功夫的,一部分是靠模仿和裸价操作的,而在这样的分化之后便是行业的洗牌期了。认为,预调酒如果要在这么多的品牌当中脱颖而出,一定要靠“高品质”和“个性化”。
当前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市场对于预调酒的需求?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好的影响因素。目前预调酒的主流消费群体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一些85后、90后成长起来之后,他们追求个性化的需求非常强烈。加上20多岁的年轻人在白酒饮用方面出现了一个“断层”,这些新兴的酒种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饮用需求,因此主流消费群体的崛起对行业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单从锐澳一家企业来看,这两年的几何倍增长态势就可见一斑了。另外,市场上除了一部分有着投机心理的不良商家之外,还是有很多的企业是在塌心做事业,希望把企业以及整个行业做好。因此,主流消费群体和主流企业共同影响着预调酒市场这块大蛋糕。
洗牌加剧,预调酒或将出现类似啤酒市场的格局
预调酒在中国的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爆发的态势也非常明显,这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中国的预调酒市场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走势,会形成何种格局?
预调酒在国外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时期,并且成为了一个人均消费量很大的酒种。以日本为例,日本人均消费预调酒的数量是一箱,这个数据相差很远。同样的,在欧洲,预调酒的生产企业大多是啤酒厂或者洋酒厂,都是非常具有规模的企业。在国内,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很快也开始了白热化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好的坏的问题全都出来了,甚至一些非常好的明星企业都会因为市场预估不足而产生断货现象。
再过一段时间,经过大家的调整,今年下半年企业的洗牌就会开始,明年上半年可能就会格局初现。行业真正把劣质低价的产品全部清洗出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会有一波又一波的产品出现。但是随着洗牌的加剧,会让那些擦边球企业日渐减少,因为大部分的企业都是要把产品放到渠道中去的,而预调酒又是一个有保质期的产品,一段时间内卖不出去,就必须退出市场,从而很难形成持续的销量。
因此在两年之内,市场就会呈现出竞争非常白热化的局面,并且很可能会出现业内并购的情况。而行业发展较好且内部竞争激烈的时候,资本往往会按捺不住,从而找机会涉足进入。在未来的三四年,中国的预调酒市场会像啤酒一样,出现“巨头”一样的企业,将很多的小公司来进行整合,将产品聚拢到大的品牌之下,但我同样认为,预调酒的品牌依然不会太少。当然,这只是个人见解,未来我们还是要有待时间来验证。
上一篇:做酒业定制领域的“富士康”
下一篇:酒商品牌运营商的生存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