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中国进口葡萄酒关税正式下调,由此掀开了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大发展的篇章。从2005年到2015年,跨越10年,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开始从青涩迈向成熟、从疯狂趋于理性。10年中,总有一些事推动着行业发展,并最终成为左右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发展的转折点,这些都是值得被记录的行业大事。
回顾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十年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过丢十年,留给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的不仅仅是成长这么简单,十年中,正是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推动了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而且更加启迪了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的未来!
2005年
【关键词】萌芽
【事件】从2005年1月1日起,根据加入世贸的约定,进口瓶装酒关税降到14%,这与当初的44.6%相比,基本消除了关税壁垒,进口酒从政策上得到了解放。
【反馈】据了解,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葡萄酒进口关税为44.6%,再加上消费税和增值税两项,综合税率一度高达150%。加入WTO后,关税一路下调,无疑给更多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时,国产葡萄酒由于受葡萄原料产地自然条件和葡萄酒在工艺、技术上的制约,顶级品质的葡萄酒只能依赖进口。进口酒关税下调后,国产葡萄酒开始打起“价格战”,张裕、王朝、威龙、华夏长城等国产品牌的葡萄酒在当时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事件】2005年年底,CASTEL宣布,原装进口酒直接运营中国市场,这一事件标志着进口酒市场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
【反馈】CASTEL可以说是第一个高调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葡萄酒品牌,而在此后的10年中,CASTEL亦成为中匡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关注焦点,几乎影响着每一次重要时期的行业发展走向。
【事件】2005年1~12月,澳洲对中国的葡萄酒出口达1175万,较上年增加482%,总金额2056万欧元,平均每升酒价格1.75澳元,增长主要体现在低端酒和散装酒。
【反馈】当时有报道称,中国市场与澳其他市场相比仍较小,尤其与英国等欧洲国家市场相比。但该公司认为,由于近期中方将葡萄酒进口关税由65%降至14%,这将极大地推动澳商对华出口。尽管中国没有法国、澳大利亚那样的红酒文化,但过去五年中,中国人均红酒消费量也增加了一倍,达到人均年消费0.3升,这远低于澳大利亚平均25升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06年
【关键词】起步
【事件】2006年3月,张裕公司宣布成立烟台张裕先锋国际酒业公司,引进法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产品,拉开了其进口酒产品代理业务的序幕。
【反馈】在一个逐渐开放的市场大环境下,中国葡萄酒行业面临众多挑战:业内竞争者纷纷加大市场投入抢夺对方市场份额,众多业外资本对于葡萄酒的“追捧”,使得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王是在这一市场竞争态势之下,张裕公司通过一系列的重拳组合,试图铺就百年企业的品牌国际化之路。
2007年
【关键词】蓄势
【事件】从2007年初,拉菲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期间,拉菲的价格上涨了十几倍,业界提出“疯狂的拉菲”。
【反馈】在这一年中,以“拉菲”为代表的名庄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价格一路攀升。而正是这股“拉菲”热潮,带动了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在之后几年中的大发展。所以,这一年,亦可以说是“蓄势待发”!
2008
【关键词】国际化
【事件】2008年,CASTEL先后与中国市场的数家大型经销商达成战略合作,并由此形成了其十大核心战略品牌合作商(现已发展为11家),从而奠定了进口葡萄酒在中訇拓展市场的全新模式。
【反馈】从2005年第一瓶原瓶酒进入中国市场,到2008年终形成相对稳固的核心品牌商体系,CASTEL用近三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市场进口酒企的佼佼者。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迎来了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开端。
【事件】2008年底,中粮旗下酒类板块与多家国外酒庄酒厂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6月在上海开设了“中粮·名庄荟”首家旗舰店。
【反馈】中国高端葡萄酒消费群体正在日渐形成,“名庄荟”这样的高端葡萄酒综合体验与销售平台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中国日益庞大的高端葡萄酒消费群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搭建了一个与世界名品共舞的舞台。
2008年,还有很多全业、酒商进入到进口葡萄酒的品牌运营或代理行列中,一方面,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萎靡,影响了诸多国际消费,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全球的亮点,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企业进驻;另一方面,进口葡萄酒经过了“拉菲”等名庄酒的追捧铺垫,正方兴未艾,成为高回报的行业。所以,这一年,中国的市场正在“被国际化”,成为全球竞争的舞台。
2009年
【关键词】提升
【事件】2009年12月,日本三得利酒类株式会社成为ASC精品酒业的控股股东。
【反馈】ASC精品酒业作为外商投资、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专业进口商,其掌握了很多优质的品牌资源,但在中国市场的新发展趋势下,以往只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拓展方式并不能满足中国市场迅速增长的葡萄酒消费需求。三得利的入股,将有效推动ASC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扩充,这是一场强强联合的占位。
【事件】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消费国。
【反馈】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到2009年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消费国,这令得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周期。
2010年
【关键词】爆发
【事件】2010年中国进口酒的增长率是60%,达到1600万箱(9升/箱),成为世界上进口酒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法国占据了中国进口酒市场的四成左右,达500多万箱(9升箱);2010年中国对波尔多葡萄酒的进口量为300多万箱(9升箱),首次超过德国居榜首。
2010年,智利葡萄酒总产量约9.1亿升,出口葡萄酒7.33亿升,出口额达到15.52亿美元,其中瓶装酒所占份额为82%。中国则是其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从智利进口的瓶装葡萄酒量增长至123.3万箱,较上一年增幅69.9%,跻身智利十大出口目的地国。
【反馈】2010年,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可以说是步入到稳步高速增长期,连续几年,以接近或超过100%的增速递增,从而成为最大的波尔多葡萄酒进口国、跻身多个国家的出口目的地国前列等。
2011年
【关键词】海外收购
【事件】2011年5月,Treasury Wine Estates(简称TWE),其前身隶属于全球酒业巨头公司Foster‘s(富独立出来并在澳大利亚上市,如奔富、禾富等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皆为TWE公司所拥有。
【事件】2011年2月,中粮酒业收购法国雷沃堡酒庄,张裕与意大利多来利公司携手推广起泡酒,王朝国际酒业继法国香奈葡萄酒之后,又引入德国、智利等国家一线品牌深度合作。
【反馈】并购和海外收购成为2011年的热点。进口葡萄酒消费氛围的提升,令诸多投资者不再满足于只是成为某品牌的代理商,同时,海外酒庄的购买成本相较于其他产业也较为合适,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或明星个人开始在国外选购酒庄。而这一时期,中国消费者在海外购买的酒庄已有数十家。
2012年
【关键词】理性
【事件】2012年6月,上海光明集团旗下上海糖酒集团宣布,公司完成对法国波尔多地区最大葡萄酒经销商DIVA公司70%股权的收购,并已在法国完成股权交割。
【反馈】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上海糖酒集团董事长、总裁葛俊杰当时表示,“我们选择和一家著名葡萄酒经销商合作,将为光明食品集团、上海糖酒集团集成更多的法国优秀葡萄酒品牌和资源,建立和当地葡萄酒行业的全面合作奠定基础,为推进集团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13年
【关键词】突围
【事件】2013年3月底,CASTEL公司召开战略发布会,宣布其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葡萄酒量超过1亿瓶,并同时在中国启动包括“卡思黛乐”中文注册商标在内的一套中文识别体系
【反馈】这一年的中国酒类市场整体是低调的,在这一年中,更多的酒商将很多的精力用在了自身的转型与突围上。而“卡思黛乐”启用全新的中文标识体系,也是商企修炼内功着手突围的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1亿瓶的销售数字,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沉寂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带来了一些信心。
2014年
【关键词】调整
【事件】2014年11月17日,中国与澳大利亚实质性结束了自贸协定谈判,称我国将会在五年内对澳洲葡萄酒实现零关税j据了解,2014年我国对智利葡萄酒进口关税已经降到1.6%,于2015年1月1日将会实施零关税。据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2014年1-9月,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额为1. 82亿美元,是第二大进口国,法国位居第一,进口金额为5.02亿美元。
【反馈】2014年的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始终处于“调整”的状态中,酒商库存基本消化,企业内部管理正在完善,产品架构重新规划等等。而在2014年末,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则给酒商们或多或少带去了一些兴奋点。调整期中的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有了利好消息的激发,有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一年。
2015年
【关键词】再出发
“致敬,拾年”进口葡萄酒风云盛典隆重召开!
十年聚首,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