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白酒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悠久的过程,它有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
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含糖野果自然发酵酿成酒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被先人们注意和利用了。仰韶文化早期的出土文物中,已有彩陶一类的酒器,这充分说明距今6000年前用发酵的谷物酿制酒醴的工艺已经出现,先民认为是一种含有极大魔力的液体,主要用以祭祀祖先神灵,医病驱魔,只是极少先民享用的嗜好品。到了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前),先民的酿酒和饮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平常之事。《战国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商代,酒成了奴隶主的享乐品,加之民间饮酒的爱好,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从殷墟遗址来看,酿酒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尚书*说命篇》载有若做酒醴,尔惟曲蘖,这说明商代已经成熟的利用曲和蘖酿成醴、酒、鬯等品种。曲、蘖的出现,是对世界酿酒技术的一大贡献,而且为我国酒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酿酒已有一套比较完善和合乎科学的酿酒工艺,还设臵了专门的管酒官员,《周礼》、《礼记》载有酒正、鬯人、郁人、大酋等,不仅掌管有关酒的政令,还直接组织或监督奴隶们从事酿酒。在《诗经》、《楚辞》等古籍中载有旨酒、吴醴、椒浆等美酒,说明已能酿制各种黄酒、果酒、配制酒。
秦汉之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我国传统酒逐步进入成熟期,《酒诰》、《齐民要术》、《北山酒经》等酿酒巨著先后问世,它们详细记述了制曲酿酒的工艺技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对我国的酿酒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并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制曲酿酒独一无二的国家。19世纪末,西方才以阿米诺法解决了酿酒不用麦芽、谷芽的问题,比我国落后4000余年。唐宋时代,中国传统酒的发展进入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文化名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饮酒、颂酒的诗词中有着充分的反映。由于汉唐盛世,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也促进了中国酒的发展。宋代,举世闻名的中国白酒问世,成为酒中佳品,而且黄酒、果酒、葡萄酒、药酒等酒品也竞相发展,绚丽多彩,使中国酒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国家级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全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白酒是我国时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我们应该继承发展这份珍贵的民族产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白酒文化,使得白酒行业有更加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