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对中国酒文化追本溯源,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研究蒸馏酒的起源,而中国关于蒸馏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主要对我国蒸馏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而一直争论不休,说法较多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说法: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第二种说法:蒸馏酒元代时外国传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
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
第三种说法:宋代中国已有蒸馏酒
这个说法的依据较多。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吴德铎先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迟在宋以前,中国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当然, 吴先生并未说此蒸馏器就一定用来蒸馏酒。
(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邢润川认为:“宋代已有蒸馏酒应是没有问题”(邢润川:“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微生物学报>>, 1981年第8卷第一期)。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南番烧酒所用的蒸馏器尚未采用此法,南番的蒸馏器与阿拉伯式的蒸馏器则相同,器内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较长。从器形结构来考察,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国在宋代自创蒸馏技术。
(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蒸酒”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酒经>>等)及酒类百科全书<<酒谱>>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北宋和南宋都实行酒的专卖,酒库大都由官府有关机构所控制。如果蒸馏酒确实出现的话,普及速度应是很快的。
第四种说法:唐代初创蒸馏酒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 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 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还有人称蒸馏酒并不是为中国发明,乃从外邦传入,究竟是否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是从何时开始使用这些都留给专家去解读,我们只需领略这流传千古的技术带给人们的中国酒文化的壮丽诗篇以及美酒的享受!
上一篇:民族酒文化之纳西族制酒工艺与酒文化
下一篇:中国酒文化知识:黄酒酿造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