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酒史文化

酒友的好奇心:古人都是怎么喝酒的?

2015/7/18 17:54:27 浏览:5102人  收藏

酒友的好奇心:古人都是怎么喝酒的?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很多人都表示很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喝酒的。现代人饮酒非常随意,但在古代不同,古代酒为百礼之首,所以古代人喝酒也会像现在一样吗?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祖宗)、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在现代喝酒的门路很多,很麻烦,在古代更加是这样,古代喝酒方法和礼节更为繁琐,但是古人喝酒时的很多对我们有用的文化还需要大家好好加以继承和传播。


上一篇:科普辟谣:说说那些传的神乎其神的有关啤酒的谣言
下一篇:“安利”几个白酒品牌故事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