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地名由来最早见于《地理风俗记》,书中记载: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州为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因地处西方,常寒凉而得名。
凉州位于东经101°59′35″至103°23′40″、北纬37°23′15″至38°12′45″之间,地处全国地理位置腹地,河西走廊东部,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雪山,西邻茫茫草原,北连腾格里沙漠,分别与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勤县、永昌县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
东西长122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西北战略要地,沟通中原和西域及亚、欧、非各国的交通要冲。
凉州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川壮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祁连山地,海拔2000~3260米,冰峰峻峙(音至,耸立),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水库”,也是境内河流供之不竭的源泉,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中部系走廊高平原,海拔1400~2000米,地势平坦,耕地广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形成走廊中部的一块天然绿洲,是主要农业生产区;东北部是八十里大沙漠和四十里大沙漠,属腾格里沙漠一部分,海拔1500米~1700米,部分区域水草丰美,利于畜牧。
凉州区位于北纬38度线上,正好处于北纬30-40度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土壤为中性到弱酸性沙壤土,是酿酒葡萄最适宜的生长土壤,当地出产的葡萄与世界上最著名的"波尔多"地区葡萄品质相近,是生产优质葡萄酒必不可少的原料;年均降雨量(走廊平原区)16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96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7%,太阳年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39.5千卡,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均超过同纬度上的石家庄,甚至超过纬度低得多的广州,在植物栽培方面蕴藏着极大的光能资源与增产潜力;昼夜温差大,特别时6-9月份,昼夜温差在14℃左右,水热系数小于1.5,为葡萄的成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降雨量少,气温高,很少发生病虫害,葡萄种植基地远离城市工业区,无工业污染,是国内公认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葡萄资源加上先进的酿酒技术,所产葡萄酒甘冽爽口、纯净旷远,酒香清新幽雅、醇美柔润,口感细腻柔和、丰满协和,品质极佳。
凉州地处西方寒凉之地,同世界上其他生活在寒凉之地的民族一样,饮酒颇为普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酒是多种灵感的诱发剂,加上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官方和民间一直长盛不衰。
凉州酿酒历史非常悠久,在4000年左右以前的齐家文化遗迹皇娘娘台墓葬中就有酒具出现。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到达赤乌,赤乌首领曾献酒迎接。赤乌就是乌孙,先秦时驻牧于凉州一带。葡萄原产于中亚细亚,后传到欧洲,随之出现了葡萄酒。
从公元前134年起,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线(即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豆等作物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还招聘了许多酿酒艺人。之后,汉武帝于太初二年(前103)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胜利后又引进葡萄品种、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到凉州。从《史记》“大宛以葡萄酿酒”和《汉书·西域传》“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斛,久者至数十岁不败”、“汉使采葡萄、苜蓿种归”等记载来看,葡萄及葡萄酒原产西域,汉时传入凉州,后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东汉凉州葡萄已负盛名,凉州葡萄酒也以味美醇厚驰名遐迩,显赫于京师。
《汉书·地理志》载,凉州“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艺文类聚》卷八七引《续汉书》:“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升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葡萄酒的记载。
可见,凉州是国内酿造葡萄酒最早的地区之一。《后汉书·孔奋传》载“……时天下大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反映了当时凉州贸易繁荣,经济发达。在这种背景之下,酿酒业的发展也就是自然的了。在凉州旱滩坡汉墓群中出土的大量陶耳杯、漆耳杯,磨嘴子汉墓群中发现的大量绿釉陶耳杯、木耳杯,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樽酒具等,都可以说明当时凉州的葡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
三国时,凉州葡萄酒已美名远扬,成为全国之首,并进贡朝廷。魏文帝曹丕在品尝凉州葡萄酒后作《凉州葡萄诏》,当着各位大臣的面,对凉州葡萄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旦设葡萄解酒,宿酲(音呈,喝醉了神志不清)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音渊,厌也),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音娟,燥急也)。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音镍,酿酒的曲子),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高度评价了凉州葡萄的甘美独特和葡萄酒的美味极致。可以说,这是皇帝对凉州葡萄和葡萄酒的一则广告。
隋唐时期,凉州是连接长安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说明当时凉州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都会。当然,酿酒业也相当发达。唐代诗人特别看重凉州美酒,多次给予礼赞。王翰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传颂天下。
诗中用形象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在那刀光剑影、生死未卜的战争空隙,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们,欲在出征之前,开怀痛饮凉州美酒的情景。盛唐时期,凉州这个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乡,在诗人的笔下,处处是酒楼馆舍,洋溢着美酒之香,一派繁荣的景象。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云:“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置酒高馆餐,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云:“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元稹《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音蔗,灌木或乔木)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可以想象,当时凉州街头,酒楼之上,一幅轻歌曼舞的升平气象,伴客的歌女们轻抖罗衫,酒客们饮酒作乐,盛况空前。凉州美酒也成了犒赏三军,宴会文武,迎来送往的琼浆玉液。唐明皇与杨贵妃常在宫中一边品尝凉州葡萄酒,一边欣赏宫女歌舞,喝到高兴处,贵妃亲舞《霓裳羽衣舞》,唐明皇以琴伴之。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兵力征调一空,吐蕃乘虚大举进犯,凉州没于吐蕃。五代之后,凉州先陷于西夏,其后又成为蒙古人的牧场。由于连年战争,政治动乱,经济衰退,加之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曾经兴盛千百年、冠盖全国的凉州葡萄酒也随之日渐衰落下去。
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曾在他的《中山松醪赋》里发出长叹:“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可见当时凉州葡萄酒衰落到连中山松醪酒也比不上了。明清时期,凉州社会较以前稳定,经济也开始复苏,凉州葡萄又开始大量种植起来。清朝诗人许荪荃在《凉州紫葡萄》(“闻说凉州种,遥从西域传。风条垂磊落,露颗斗匀圆。琼玉应无色,离支足比肩。小臣空饱食,持献是何年?”)一诗中就赞美了凉州葡萄像晶莹露珠,颜色胜过琼玉,味道可与荔枝媲美,感叹到自己虽然也可以饱食这鲜美的葡萄,但何时才能再度名扬四海,进贡朝廷呢?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凉州葡萄酒的酿造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清朝学者张澍《凉州葡萄酒》云:“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
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其一);“大好红醪喷鼻香,滃滃入口洗愁肠。琵琶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其三)。诗人赞美了凉州葡萄酒,说当时过往的客人们倾囊后以宝刀为质押换取葡萄酒,不谈封侯当官,只求一醉方休;喝着飘着酒香的红葡萄美酒,回想往事,愁肠顿消,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抒发了作者振奋精神,奋发有为,高歌猛进的思想感情。
清末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因朝廷排挤,在被充军伊犁途中路过凉州时,也在高谈之时痛饮凉州美酒,满怀忧伤与豪情踏上征程,其情状有他的《次韵答陈子茂德培》诗佐之。1941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一行人在去敦煌途中路过凉州时写道:“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再一次盛赞了凉州的风土方物。
凉州美酒4000年,多少文人墨客曾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永垂青史的历史典故和名言绝句。随着历史的沉浮,也曾长时期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使人发出“凉州美酒今安在”的感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州重现勃勃生机,一片繁荣景象。
悠久的酒文化传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甘冽的祁连雪水,为凉州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生产的葡萄甘甜爽口,含糖量适中,确实使他方之果无与伦比。目前,3万多亩的葡萄种植基地,为凉州酿造美酒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以皇台、莫高、甘肃威龙为代表的现代化酿酒企业,依靠创新和优良的品质,以精湛的酿酒技术,开发的40多个品种、60多个花色规格的凉州系列葡萄酒以其醇美柔润的酒香、甘冽爽口的酒质、丰满协和的酒体,多次荣获国内外金奖,产品畅销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并远渡重洋,销往日本、东南亚诸国和美国等地。
古之源,今之流。凉州美酒正以其醇香和名贵,吸引着八方客人,为地方经济振兴和重现丝路重镇雄风谱写着新的乐章。
上一篇:南非拉格诺葡萄酒的由来
下一篇:全兴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