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学术论文

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新型白酒的调配?

2015/2/26 16:31:18 浏览:2157人  收藏

  目前,一些模拟某些传统白酒风格的新型白酒,还未能完全摆脱对传统白酒的依赖性,但应对某些调味酒及调味液予以强化。更有意义的是,必须坚决突破“以酒调酒”及“传统酒香型与风格”的框框,大力扩展植物类香味资源的应用范围,努力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的新型白酒。这是新型白酒调配的重要前提。以下,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新型白酒调配的科学及具体方法,作简要阐述。

  (1)调配中的计量问题有的专家认为,目前在新型白酒调配中所用的微量医用注射器是较粗糙的计量用具,在实际操作中的误差较大。例如,有3位操作熟练的调酒师,在调配小样时,使用同一支容量为1mL的上述注射器,对1mL己酸乙酯计算滴数,结果分别为165、183、206。即使是同一个操作者,前后2次的结果也相差10滴以上。因此,建议改用较精密的5μL、50μL、100μL的色谱进样器;或将部分香精、香料先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0%的食用酒精稀释100倍或更多倍数后,再用吸管取用。

  在调配放大样时,目前有的厂将竹杆插到调配罐底部,以测量罐内液体高度后再计算应加物料量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建议改用流量计计量或准确称重。此外,根据中、小企业的情况,在调配放大样时,计算所需的香精、香料加量,应留有一定的余地,最后再作调整也是个弥补的办法。

  (2)关于香气、酸味、甜味的调整

  ①香气的调整:新型白酒的酒精体积分数大多在40%以下,其香气不足,是由于加水降度或没有充分的补加香源。据有的专家多年研究证实,乙醛及乙缩醛对浓香型新型白酒的香气具有很强的谐调作用。

  ②酸味调整的理论与实践

  1)“味觉转变论”:据有的专家经多年试验发现,在调配新型白酒过程中,当其酸的“综合含量”和强度处于某一范围时,则苦味会减弱甚至消失,给人以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这即为白酒的味觉转变现象,调配就是有力地利用了这一现象。在酒液含有合理的色谱骨架成分的基础上.使用混合酸源仔细地找出白酒的“味觉转变”点,得出准确的酸用量,这是调配成功的主要操作技巧。白酒有关标准中所规定的含酸量,只是个较为笼统而总的范围,具体的酸种及其相互间的量比关系和用量,应以口感为准。在浓香型新型白酒中,已酸、乙酸、乳酸、丁酸不仅是一般的骨架成分,而且对口味具有极强的谐调能力。但这4种酸之间的量比关系也应适当,例如可将60mL己酸、80mL乙酸、40mL乳酸、35mL丁酸用酒精体积分数为50%的食用酒精稀释至l000mL后备用。

  综上所述,在浓香型低度新型白酒调配中,运用好醛类及酸类这两大类香味协调成分,是调配成功的关键所在。

  2)“酸酯平衡论”:20世纪中叶的新型白酒,在质量上最大的缺陷是“缺酸少酯”,且杂醇油含量较高,饮后有“上头”之感。目前新型白酒的调配,很注重于酸的调节,并力求“酸酯平衡”。其依据有如下4点:

  一是中国传统名优白酒均具有酸酯平衡的特色,大多“酸高酯亦高”。故饮用后副作用较小。传统的酱香型白酒,即为中国白酒酸酯均高的典型产品。

  二是酸味成分对其他的香味成分具有重要的衬托助长作用。若酒中的酸度偏低,则往往影响酒体的丰满度,香味也有失谐调;反之,若酸度偏高而其他香味成分相对偏低,则同样会严重影响酒体。

  三是国外一些著名蒸馏酒的酸、酯含量均较低。俄得克基本上不含酸,酯含量也极低。这些酒的酸酯关系也可谓微妙。

  四是在新型白酒调配时使用了较多量的食用酒精,将所用的传统白酒及其副产物再制剂中的香味成分稀释了,则其中的酸、酯含量也相应地降低。有些企业在调配新型白酒时,外加了较多的酯类成分,而忽视了酸味的调整,致使浮香明显、香味不谐凋,饮用后很不舒服,副作用较大。因此,新型白酒在酸、酯含量均相对为低的情况下,更需注意酸酯间的平衡。

  3)新型白酒的酸酯平衡值:通常在总酯含量不高于2.5g/L的低酯情况下,酸与酯的比例以1:2左右为宜。例如低档新型白酒的酸含量为0.5~0.6g/L,则酯可为lg/L左右;中档者酸、酯含量可分别为0.8~0.9g/L和2g/L左右;高档者酸、酯含量可分别为lg/L以上和2.5g/L左右。

  4)用于新型白酒调节酸味的物料种类:用经处理的黄水、酒尾、尾水为宜。因其含有发酵生成的混合酸类,这些成分能与各种酯类谐调,并可使口味谐调,赋予产品以传统白酒的固有风格,减少饮用后的副作用。

  ③甜味的调整:在新型低度白酒中调入少量甜味物质,可增强酒体的丰满感,适宜的甜味也是消费者所喜爱的。甜味剂的种类,可参见本书“三”的第24题。现再补充如下两种。

  1)蛋白糖:其化学名称为天冬酰苯内氨酸甲酯,为氨基酸系列新型甜味剂,是由美国的Searle公司于1956年在研究肽类药剂时偶然发现的。目前,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已能合成天冬甜精。其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并有清凉感,无苦味和金属味,不增加热量,适宜于生产糖尿病患者等享用的食品。据报道,将其用于调配新型白酒时,效果较好,有如下几点作用:能增强自然感和柔和感;降低苦、杂感,增进净、爽感;可减少调香调味酒的用量。

  2)为加速蔗糖的转化,先将白砂糖制成糖浆后,再用于调配新型白酒。具体制法为:在不锈钢锅中先放入100L水,煮沸后加入196kg砂糖。待溶化后,加入砂糖质量1%的柠檬酸,继续加热至沸腾,并保持l0min后,即可出锅趁热过滤。熬好的糖浆应为无色或微黄色的透明稠状液体。

  加少量柠檬酸的作用是加速蔗糖的转化,并可防止糖液结晶。在熬糖过程中,火力要均匀,并应经常搅拌,以免砂糖淤锅和造成糖浆老化。

  (3)如何克服新型白酒的水味 呈现水味的原因是“降度”后添加的香味成分不够。可借鉴软饮料的生产技术及参考本题前述的酸味、甜味的调整内容,添加适量的酸味剂及甜味剂。一般酒精体积分数为28%的新型白酒,其总酸可调至0.6~1.2g/L。甜味剂以蛋白糖效果较好;丙三醇是白酒的组分之一,若酌情少量添加,也可增强酒液的甜度和醇厚感;若添加砂糖,则其用量应控制在2~l0g/L的范围内,如果高于此值,则会甜味突出而有失“白酒”风格。

  (4)新型白酒调配方法的新思路有的专家提出一些新的调配方法,现综述如下,仅供参考。

  ①浓醇调配法:即“先调配后稀释法”。用于调配新型白酒的某些酯类、酸类、香精、香料、苷元及黄酮类等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若将食用酒精在较低的浓度下加入上述物料,则易产生沉淀并不能相互紧密靠近。若将基酒的酒精体积分数提高至80%左右,再添加上述成分,则它们可先与酒精共溶,再加水稀释至成品酒所要求的酒度时,水分子不会影响这些成分在酒液中的相对稳定性,而会维系其与酒精的原有混溶状态。用于配制新型白酒的物料,只有与酒精共溶、分子间靠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若与水或水醇松散而简单地相混,则成品酒的口感及稳定性必然很差。因此,浓醇调配法更适用新型白酒的生产。

  关于前面已提及的新型白酒呈现“水味”的问题,有人还建议使用水溶性物料,可使情况得以改善。例如不妨采用这样的配方:酒精体积分数为80%的优级食用酒精1000L,葛根黄酮0.5~3kg、酱油香精0.03kg、甘油10L、甘露醇2kg,加纯净水稀释至预定的酒精浓度。

  ②气相分子调配法:将优级食用酒精、水及传统白酒、调味液、香料等物料先变为气态,再对这种复合气体施以高压、电击或用超声波处理后,再冷凝为液态的成品酒。因水、酒精呈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故能更好地融入其他物料。在高压、电击或超声波等物理因素作用下,水醇极性与其他物料之间会产生分子级的排列、组合或相应的结合反应,故要比简单的液液相、液固相融合复杂得多,相互间的混合、结合更为均匀、稳固,因而不但有利于物料的提纯,也有利于新型白酒的加香、陈化及风味的改善。

  气相调配在新型白酒的加香方面尤具特色。例如将吲哚和酒精在分别气化后,于气相发生反应,会形成类似稻花香的青香型复合气体香料。这种复合香性气体,在被水蒸气包围后,具有良好的释香和固香特性。因而用其生产的新型白酒,开瓶可飘香(3~7) m3/(0.5~1.5) min,并具有柔雅的进口香,饮后的“空杯香”可持续2~3h,甚至数日之久,并且全然无人工加香之感,因香性成分与水醇融为一体。

  ③高频电磁调配法:水及酒精在高频电磁作用下,其分子的偶极距均会增大,因而均对其他调配物料的正负离子吸引力增强,故有利于香精、香料及风味剂的添加、结合和稳定。水和酒精在高频电磁场中,还会相互分开为具有极性的单个分子,能分别将其他物料的分子进行均匀且有序的包围,这在又一层意义上使那些物料的分子充分分散,并与水及酒精分子更为靠紧,因而此法比简单溶混的效果要好得多。

  ④吸附调配法:将优级食用酒精与一定量的传统白酒、食用香料混合均匀后,泵经装有活性炭的2个串联的塔,进行强制过滤。再将酒液用纯净水稀释至预定的指标。采用此法将食用酒精中的不愉快气味较充分地吸除,并能使食用酒精与食用香料充分缔合,以增强“醛、酮、酸、酯”等微量成分之间的亲和程度,减轻酒液的“浮香”,并使其口感醇和。


上一篇:2015年中国酒商:推动中国酒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下一篇:如何进行新型白酒的配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