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覆一射】射覆类酒令。行令方法:覆者举出两个字,以此二字隐物或典故为谜,令射者猜;射者须以一个字射该物,不中则罚酒。《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得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探春覆了“人”、“窗”二字,宝钗知道她用了“鸡窗”、“鸡人”两个典故,本来射一“鸡”字就算射中,但宝钗却隐“鸡”字而不露,别射一“埘”字,“埘”为鸡窝,射“班埘”字而不射“鸡”字,越发巧妙。此令又名“射雕覆”。清代俞敦《酒令丛钞》卷一:“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入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余人更射。不中者饮,中则令官饮。”此处之“令官”,即指覆者,亦即出题目的人。
【猜枚】射覆类酒令。又叫“猜拳”、“搏拳”、“藏阄”。行令方法:一人手握某物,令人猜射,不中辄罚酒。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猜枚》:“元人姚文奂诗云:‘晓凉船过柳洲东,荷花香里偶相逢。剥将莲子猜拳子,玉手双开不赌空。’皆请料也。即令酒之猜枚,前后不放空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俳优·狂拳》:“宋孙宗鉴《东皋杂录》: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技,席上搏拳握松子。”乃知酒席猜拳为戏,其来已久。“清代李调元《童崇山文集》卷三十八《弄谱百咏》:“筵上花枝照烛红,随拈莲子斗雌雄。真空两手君休诧,看破乾坤总是空。”“藏阄即猜拳。“此令远承汉代的“藏钩”游戏,开明“猜子”等酒令的先河。
【猜诗令】射覆类酒令。行令:令官指定二人,假定一人为甲,一人为乙,甲便根据座客人数,相应地暗拈古人诗一句,令乙避于席外。甲将心中想到的诗分开,说与席问每人一个字。乙入席,开始猜诗。乙随意向座中一人提问,该人用三句话作答,要求要在三句话中不露痕迹地嵌入甲给自己的那个字。乙遍问座客之后,便说出甲暗拈的一句诗。若射中,则甲与合席同饮(乙除外);不中,则乙饮一杯。比如甲暗拈“只在此山中”,乙问某人:“你怎么来晚了?”某人答:“也不太晚,我来时只六点半钟。”“只”在其中。余可类推。
【猜朵令】射覆类酒令。与“猜花令”类似,但有区别。古人行这个酒令时用具比较讲究,备雕刻细致的水磨大方竹盒。上下两截,分别是竹盒,竹盖。游戏时,临时从花园中采摘十数种花朵,放在下层竹盒中。令官暗暗地拿出一朵,放置在上层竹盒中,请众人猜。猜中,令官饮酒;猜不中,猜者饮双杯。传统玩法往往将击鼓传花令与此结合起来,以猜朵压轴。
【猜子令】射覆类酒令。清代俞敦培《酒令丛钞》卷三“猜子令”:“即古之藏钩也。”其法有二:其一,一人手握一枚瓜子,左右手一实一空,令对方猜瓜子在哪只手中。猜不中罚酒;猜中则由覆者饮酒。其二,用三枚瓜了,两枚花牛,叫“三红两白”分别握在两手中,随意出一拳,让对方猜单双,后猜几枚,再猜红白,叫作“五子三猜,两手不空”。每次猜不中都须罚酒,若猜中,则由出拳者饮酒。
【猜花令】射覆类酒令。行令方法:根据合席人的酒量,均分为两曹;以覆的一方为上曹,射的一方为下曹。将十个酒杯扣在盘中,上曹把一朵花覆在其中一个酒杯中,将盘置于桌上,令下曹射。射毕,揭开酒杯。若揭得空杯,则斟满这酒,下曹分饮。饮后,将该杯另置盘外。一连九杯皆空,叫“全盘不出”。射中得花,将该杯及盘中所余之杯斟满酒,由上曹分饮。
【藏阄仪】射覆类酒令。行于辽代宫廷宴仪中。《辽史·礼志》六《嘉仪》:“藏阄仪:至日,北南臣僚,常服入朝。皇帝御天祥殿,臣僚依位赐坐,契丹南面,汉人北面,分朋行阄。或五筹,或七筹,赐膳人食。毕,皆起。顷之,复坐行阄如初。晚赐茶,或三筹,或五筹。罢,教坊承应。右帝得阄.臣僚进酒迄,以次赐酒。”于宫廷之外。亦偶行此令。
【藏花令】射覆类酒类。与“猜花令”略同,行令方法:按合席人数,择《红楼梦》中人物若干(宝玉、黛玉二人不可不选)写在纸上,作成阄,每人抓一阄,以定身分,得“黛玉”阄者为令官,藏花令人猜。其法:用四个酒杯,秘密地将花任意覆于一个杯下,令人猜花在哪里,每人猜一次,台席依次轮猜。猜中则重新覆花。若“宝玉”猜中,合席共贺一杯,其他人猜中,按理该“黛玉”饮,而由“宝玉”代饮,“宝玉”代酒时,“黛玉”须说:“莫喝冷酒。”忘说则罚。“黛玉”得贺酒或受罚时,“宝玉”无需代饮。
【掘藏令】射覆类酒令。行令方法:根据座客每人的酒量,将全体分为两曹。再根据合席人数准备同样数量的酒杯和同样数量的瓜子,从甲曹(伙)开始,在杯中藏瓜子。藏时可任意藏,即可空杯不藏,亦可或三或五,数量不限。藏毕,甲、乙两曹划拳,每对一拳。划拳完了,不管胜负,甲曹都令乙曹一人揭一杯,揭得空杯,免饮;揭得瓜子,则揭得几枚斟满几杯酒。所斟之洒由乙曹全体分饮。乙曹喝完之后,乙曹藏子,甲曹揭杯,方法同前。
【打擂令】射覆类酒令。参加人数不限。行令方法:假如一席共计八人,令官手中握松子或瓜子等,从一枚至八枚,数目不拘。然后问本次酒宴的主人,共喝几杯酒。主人应说共喝八杯酒。则本次聚会总计消八杯酒。但每一杯可化出若干杯,化出的杯数也由主人定。在行令之前,令官首先要向主人请示这一至八杯酒中每一杯化出几杯,以及行什么令。比如,主人说第一杯可化出三杯,行“猜子令”;第二杯可化出五杯,行“走马拳令”等。请示完毕,令官从第一人起逐位请猜其手中所握松子数,猜中则过;不中,就按主人事先讲明的,行令酒。
【揭彩令】射覆类酒令。又叫“贴翠令”。行令方法: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诸人除令官之外均不知道这个数字。要求这个数日字必须在6~36之间。令官饮过令酒,口中说出“6”这个数字送给席问任何一人,该人随意加上一个数字后,再递给另一人。依此类推,如果所加之数的和正好与杯内所覆之数相等,叫作“得彩”,由该人饮一杯酒。假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未超过杯中数,则令官只许加“1”再递与他人,如果累计数已超过杯中的数,那么该人接着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比如,纸条上的数字是“7”,令官说“6”送给甲;甲说了个“1”,恰好得彩,甲饮一杯。如果甲说了个“3”,那么令官和甲猜两拳。
【武揭彩令】射覆类酒令。此令与“揭彩令”相似而有别。行令方法:令官将一张写有从6~36之间任何一个数字的纸条扣在杯子底下。令官饮过令酒。口中说出“6”这个数传给下家。他的下家只能说“1”和“0.5”,再向其下家传。以下类推。规定:一、累计为10、15、20等数(“5”的倍数)时,轮到谁谁饮一杯酒,叫“上衙门”。二、逢3. 6.9等数(“3”的倍数)时,该人在席间任找一人猜拳,所猜拳数与所逢数相等,叫“开操”。三、累计数字与杯中所覆数相等,谓之“得彩”。得彩者饮一大杯。
【手势令】射覆类酒令。以手作各种物品之势以行令。又叫“招手令”。起源于唐代,清代姚莹《康栖纪行》卷十四: “唐代佛书盛行,以五指屈伸作手势,盖佛经所谓手诀也。唐人戏笑之为酒令耳。”手腕、手掌、手指各有指代,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拇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五指通名“生其五峰”,垂着手腕叫“死其三洛”。具体方法不详。不过,清代杨世沅《增补绘芳园酒令>述“招手令”,其各个手指的名称上述唐代时的手势令各指头名称相同,而该书介绍“招手令”的行令方法为:先写好若干阄,一个人随意拈取其中一个阄,藏好。阄中所写的也是上述各指名称。指定席间一人出手指,所出手指若与阄上所写相合,则藏阄者饮双杯,不相合,出手指者饮一杯。此法未必是唐代古法,但相去或不会太远。
【花名谜令】射覆类酒令。行令方法:令官说四句话作为谜面,谜底是一名称含“花”字之物。谜面提出后,由席间诸人猜,中则免饮,不中则罚射者一杯。如:“请君各报一花来,非剪非描不用栽,立地生来生地谢,不消不谢不言哉。”谜底为水花、雪花、酒花等。
【火里花谜令】射覆类酒令。行令方法:令官出一谜语,为四句话,谜底要求一种火里花。合席轮射,凡射不中的均罚酒。如:“请君报一花,有焰最为佳,若还无焰色,罚酒不饶他。”“谜底为灯花、烛花、钢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