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中,每逢婚嫁、生日、寿诞、亲友会面、丰收等,都成为喜庆宴请的理由,少不了大摆筵席。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咏及喜庆宴会的诗。有咏天子宴请诸侯的,如《蓼萧》《湛露》《彤弓》《桑扈》;咏朋友故旧宴集者,如《伐木》《菁菁者莪》与《鹿鸣》;亦有一般宴请之乐歌,如《鱼丽》《南有嘉鱼》和《南山有台》等篇。除此而外,还有一些涉及其他喜庆内容的,如《豳风·七月》,是一首咏唱上古社会农民劳动生活的长诗,在此诗的最后一章,就有叙及秋收以后,村社农民聚宴庆祝场景的诗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种形式的宴会,后来的农村也仍然举行,一般都是全村男女老幼一起参加,实际上是庆丰收宴了。
结婚是一生大事,《礼记·曲礼》云:“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所以结婚娶妇备办婚筵大请其客是合乎周礼的。
南宋时婚嫁婚筵,礼仪隆重:“新人诣中堂,行参谢之礼,次亲朋庆贺及参谒外舅姑已毕,则两亲家行新亲之好,然后入礼筵,筵五盏礼毕,别室歇坐,以叙亲义,仍复再入公筵,饮后筵四盏,以终其仪。”“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婿,名日会郎。”“女家或于九朝内,移厨往婿家致酒,谓之‘暖女会’。”“至一月,女家送弥月礼盒,婿家开筵,延款亲家及亲眷,谓之贺满月会亲。”所介绍的当然是富有之家,贫民则只能一切从简了。皇家婚嫁气派豪华,与民间大不相同。如《大清会典》记清代顺治皇帝的结婚宴请:“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大婚礼成,皇上升太和殿作中和乐,设庆贺筵宴。是日设宴二百席。”可惜这大婚贺筵的详细情况会典上没有记载。
婚后生了儿子,称为“弄璋之喜”,当然也是会亲请客的好借口。除了催生送膳食、满月洗儿会之外,“生子百日,亦开筵作庆”“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日诸亲餽送”亦开筵以待亲朋。(《梦粱录·育子》)可见迟至南宋,生了儿子就要至少举行三次宴会:满月、百日、周岁。后来,弄璋喜宴又提前至三朝,称为“三朝酒”。满月再请,则为“满月酒”。
人老了要死,死了就要办丧事,中国人所谓“嗔终追远”。丧事不好说是喜事,但如果丧者老寿,则民间称为“老喜丧”,或谓“白喜”(乃对婚嫁的“红喜”而言)。按历来风俗,丧家要办酒食招待来送丧的亲友,酒肴一般是素的,大多是豆制品,江南人称为“豆腐饭”。明末清初尤侗说:“丧家请客光临,白衣冠满座,遂成哺啜之场,更觉可笑。”(《晒书堂笔录》)。小说中写及丧家宴集的也不少,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亲朋祭奠开筵宴”,就写及西门庆为李瓶儿之丧大开筵席,自己也陪客饮酒,还请了戏班子来演戏唱曲。所反映的当是晚明风尚,与尤侗所说情形相合。将死丧之家变成饮宴看戏之场,用宴化解伤心事,这也是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吧。
《明史·礼志》总结历朝大宴仪谓:“汉大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唐大飨登歌,或于殿诞设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节大宴群臣,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查《明会典》,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冬至、正旦、圣节大宴。郊祉、宗庙、宫殿成,亦大宴。
清代的庆贺大宴,《清会典》记载了顺治定都北京后的开国庆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鼎燕京,行庆贺礼毕,大设筵宴。是日卤簿大驾全设于午门外,设宝座于皇极门正中,设金黄凉棚各一、青布凉棚各六于丹墀内两旁,王以下各官各于凉棚下齐集,筵宴完备,内院大学士奏请上出官升座,百官俱坐饮茶进桌、进酒,各官俱行一跪一叩头礼,宴毕谢恩,行一跪三叩头礼,各回原班立,上回宫,作中和乐,各官跪送候过乐止,众官皆退。”与明朝相比较,气派、排场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