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茅台旧有村,糟邱无数结为邻。
使君休怨曲生醉,利索名缰更醉人!
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
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
张国华是清中叶贵州颇有名气的学者,道光初年他途经茅台时写下了两首竹枝词,是今犹存的最早赞美茅台酒的诗词。据说,当时张国华在茅台河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乘兴向店家要来笔墨,在壁头上题写了两首竹枝词,直到咸丰末年才毁于兵荒之乱。这两首诗记录了当时茅台村酿酒烧房甚多的景象和云贵川湘诸省客商竞相前来购买茅台好酒的盛况,融人生哲理于酿酒饮酒之中,是研究清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酒的酿造、运销等情况的珍贵史料。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
明朝具舟楫,孤梦已烟波。
从诗中可窥见当时茅台村商业兴旺,市场繁荣,航运发达,风光秀丽。据传,陈熙晋仁怀任直隶同知时,十分钟爱茅台酒,家中常备以自饮自娱。他还特别喜欢边饮酒边吟诗作对,公务之余创作的60 首诗歌集,大多是在畅饮茅台酒时乘兴写就的。每逢冬季,他喜用仁怀厅内葫市一带所产的冬笋炒肉佐酒。而在橙黄橘熟时节,酒后还要吃几个四川合江产的柑橘,他的这种嗜好反映在他的一首短诗中:茅台村酒合江柑,小阁疏帘兴易酣。
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
此诗说明茅台酒、合江柑、葫芦溪冬笋,当时不仅在赤水河流域颇负盛名,就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也很有名气。远游临群裔,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郑珍把“黔省称第一”的茅台酒形象地写入诗中,从而使茅台酒更加闻名遐迩。郑珍到茅台村时值深秋,河水略枯,盐船渐稀,没有春夏河满、盐船如梭的热闹繁忙景象,他等了两天才有船。但据传,正是“羁愁两日”,才有了《茅台村》一诗及其一段典故。郑珍闲步茅台街头,见一插草标卖亲生女儿的穷汉,问起情由,是当地某盐商兼酒店老板逼他归还所欠三十两纹银,他无力偿还,只好卖女抵账。郑珍有心周济于他,又苦于所带盘缠不多。正在两难之际,恰好那位向穷汉逼债的盐商久慕郑珍盛名,差人来请郑珍为他写副对联。郑珍灵机一动,来到盐商家里说:“写对联可以。但要四十两酬金。”盐商面有难色,只答应给一半。郑珍略一思忱,挥笔而就“酒冠黔人国”五字,拿着二十两银子便走。盐商忙问为何不把对联写完。郑珍笑道:“你只肯出一半价钱,我当然只能写半副对联。”盐商无奈,只好忍痛再拿出二十两银子,郑珍才又写出“盐登赤虺河”五字下联。然后,他把四十两银子送于卖女儿的那位穷人还这盐商的账。解了穷人的燃眉之急,郑珍心绪为之一爽,回到住店后,便以这副对联为基础,写下了《茅台村》诗。茅台香醇酽如油,三五呼朋买小舟。
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
茅台、轻舟、挚友、绿波、渔翁、残月,寥寥数语,把茅台酒的甘醇芳郁、饮之情趣,以及醉后可掬之态,与绿水青山、轻舟残月融为一体,这是何等和谐而优美的饮酒图!据介绍,卢郁芷最爱喝茅台酒,每次出门总要随身带着酒瓶,尽兴尽欢后,便开始吟诗作赋。如果没有喝酒,反而一句诗也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