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酒史文化

中国酒令文化 文字酒令的玩法

2017/5/1 17:51:24 浏览:4028人  收藏

中国酒令文化 文字酒令的玩法

  中国酒令文化博大精深,文字酒令兴致、机智、学识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游艺性。因须引经据典,即席应对,难度较大,故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

  文字酒令作诗令

  饮酒賦诗,由来已久。春秋时代的“当筵歌诗”、“投壶賦诗”、“即席作歌”开后代此令之先河。到了汉代,作为语言形式的文字酒令开始出现。晋代,酒席筵中赋诗相当流行。晋代富翁石崇,家有金谷园,常宴客园中,当筵賦诗,作不出者罚酒三杯。到了唐代,在诸儒的努力下,賦诗成为行酒的主要酒令之一。

      行作诗令的方法,一般是每人作诗一首,或每人联诗一句,凡作不出或联不上者,依例罚酒或不许饮酒。相传,唐代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李白、杜甫四人在京城偶遇,于是摆酒设宴,畅谈酣饮,不觉日已西沉,此时月色皎洁,诗人兴致勃勃。

      贺知章道:“今夜好月。我等不妨以圆月、酒杯为题,按年龄长幼为序,每人一句,联诗一首。接不上者,罚酒三杯。”王之涣瞅了李白一眼笑道:“不可,不可!接不上者,不得吃酒。”贺知章年岁最大,他轻捋胡须,微舒阔袖,不慌不忙吟出头句:“一轮圆月照金樽。”吟毕,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看着杯中晃动的圆月,心中一动,接着吟道:“金樽斟满月满轮。”吟毕,也给自己斟满一杯酒。

      下面本来挨着李白,谁知杜甫诗情洋溢,难以自控,也不管什么次序之约,抢着吟道:“圆月跌落金樽内。”吟毕,同样给自己斟满一杯酒。李白见之大喜,站起来,把三位诗友斟满的酒,连连饮干,三杯酒下肚,才吟道:“手举金樽带月吞。”三位诗友见李白投机,不由得拍手大笑。从此,“李白吞月”的故事到处流传。

  文字酒令对联令

  口头对句作联,是我国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古代最重要的语言学习方法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字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备受文人的喜爱,成为酒宴上行酒戏朋的娱乐形式。

      行对联令的方法,一般是由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酒。

      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邀请好友陈白阳到郊外野游。二人来到一私家庄园,见里面奇花异木,怪石假山,布局十分精巧。出来后,二人在庄园对面的一家酒楼饮酒,唐伯虎仍十分流恋那庄园的景致,遂提笔在粉壁上写道:“眼前一族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知道唐伯虎故意只写半联,为的是让他对下联,便接过笔写道:壁上半行文字,哪个汉书?”这上联出得很巧,末尾“庄子”一语双关,既指眼前园林,又是一部书名。下联对得也很得体,末尾也用书名,一语双关,而且针对唐伯虎的挑战,既有回敬之意,又不伤友情。

      二人在酒楼开怀畅饮,不觉酩酊大醉。唐伯虎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又说出一个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陈白阳听出唐伯虎借出对联笑他醉倒,便晃晃悠悠地站起来说:“我没醉,还能喝二两,不信你看。”说着举起酒坛,把酒一气喝净,然后说:“这就是我的下联,你知道是什么?”唐伯虎略睁醉眼道:“刘伶饮净不留零。”

      对联的另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酒。题目随人随意而定。或限一字、两字,或限典故、人名、地名、事物等。如“冷香令”,每人吟诗两句,要求句尾各嵌入“冷”、“香” 二字,合席轮吟,不成者罚酒一杯。

      相传,宋代文豪苏洵举办家宴,曾以“冷香”二字为题,联对行酒令。苏洵先出联:“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东坡接着联道:“拂石坐来夜里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小妹也联道:“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其时,苏小妹的如意郎君秦少游亦在座,最后联道:“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再如“花鸟同春令”,每人说一副对联,第一句要求嵌入“花”字,第二句嵌入“鸟”字,倘若上下句对仗工整,合席赏作者一杯, 众陪饮,说不出者罚酒一杯。合席依次轮说,一巡令毕。如“掖垣 留宿鸟,温树落余花。化作鸳鸯鸟,结成连理花。鸟怜名字好,花 争蕊头香。能画鸷鸟样,善描百花形”。

酒令文化

  文字酒令续句令

  这类文字酒令是出令者限定一种类似学生造句的行令题目,由每人随口编造词句。作者可以东拉西扯,左连右接,凭心中已有的知识、语言及当时耳闻目睹的事物,随口编造。这类文字游戏虽不像作诗、对联那样工整,却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横生。

      东晋时,一次桓玄和顾恺之同在殷仲堪家饮酒,席间行续句令。先作“了语”,顾恺之先说道:“火烧平原无遗燎。”桓玄接着说:“白布缠根树旒旗。”殷仲堪接着也说道:“投鱼深泉放飞鸟。”之后,接着说“危语”,桓玄先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人攀枯枝。”顾恺之接着说:“井上辘轳系婴儿。”当时,有个参军在场,诗兴大发,不由得脱口而出:“瞎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在座者闻之无不动容,从此该句成为危语的代表句。

  文字酒令析字令

  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出某种道理或内容,构成行令语言。这种语言形式的文字酒令一般别有雅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每人须举出一个字,字要含有“大人”和“小人”,并用谚语二句来证明。

      韩雍先说道:“伞(繁体字写作“傘”) 字有五人,下列众小人,上侍一大人。所为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夏埙接着说道:“爽字有五人,旁列众小人,中藏一大人。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这种语言形式的文字酒令还有一种,即从诗中选出一句,进行别解分析,翻出新意,构成酒令。据《笑海千金》记载:某县令与县丞极为贪钱,而县主簿清廉。

      一日,三人同饮酒,至半酣,县令遂设一令,先用《千家诗》中的一句为首句,下用二句俗语来含意。县令道:“旋砍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意喻百姓生死之事均由他掌管。县丞讨好说:“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你,右也靠你。”意喻紧随县令,大树底下好乘凉。主簿乃托意嘲讽道:“梅雪争春未肯隆,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文字酒令拆字与合字

  拆字与合字在形式上与析字文字酒令相像,其实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道理或意思。拆字和合字则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其字面也有某种意思,但无引申之意。

      清代蒲松龄撰写的《鬼令》故事记载:酒狂展某,醉骑触树而亡。游魂到处漂荡,一日偶遇几个野鬼在荒山郊岭饮酒行酒令,展某在旁观看。一鬼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贏一钟。” 二鬼道:“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贏一钟。”三鬼道: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贏一钟。”

      第四鬼说道: “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贏一钟。”末至展某应答,展凝思不得。四鬼笑道,既不能令,则罚酒一杯。展接酒即云:“我得之矣,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众鬼笑道:“推作何物?”展某一口饮毕道:“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钟。”

      可以说, 他们行的酒令是比较严格的,举一个不透风的字,把这个字中间的笔画推上去,通过调整部首笔划的结构位置变成另一个字。该令别出心裁,饶有趣味。

      拆字与合字的另一种形式是利用汉字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或添旁或去旁,巧妙编造语句,构成酒令。

      相传,清代郑板桥作县令时,其治下有一大户公子,行凶作恶,打死无辜良民。郑板桥欲判其死刑。县里二乡绅与公子沾亲,遂至县府为其说情。郑板桥不知其意,故设席相待。席间,某乡绅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会。不妨行个酒令,每人说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后由此字举一句俗话作结。不知先生是否愿意賜教?”郑板桥道:“愿意领教。”

      于是,此乡绅说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边水,添心即为精。”郑板桥笑曰:“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为情。”此乡绅不慌不忙接道:“我俩有心来讲情,唯恐大人不准情。”郑板桥一听,方知中计,于是微舒阔袖,起座答道:“有水念作湘,无水也念相。去了湘边水,添雨即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乡绅见第一个回合便被郑板桥一口回绝,心中不悦,大声说道:“有水念作溪,无水也念奚。去了溪边水,添鸟则为鸡(鷄)。得时狸猫赛猛虎,落地凤凰不如鸡。”板桥见二人出口伤人,拂袖而起,二乡绅亦不欢而散。

酒文化

  文字酒令谐音令

  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而形成的语言游戏,这类语言文字酒令一般多隐晦含蓄。

      据潘埙辑的《楮记屋》记载,明元丰年间,高丽国谴一僧人贡,此僧辩蘧知诗,晕酒自如,皇上命杨次公为之接风。一日宴会,此僧出酒令:“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

      该僧先说:“古人有张良、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此语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也不客气,说道:“古人有许由、晁错,争一葫芦。由说:‘由(油)葫芦。’错说:‘错(醋)葫芦。’”概戏僧头如葫芦。二人所说令语古雅风趣,中间都运用了汉字的谐音技巧。

  文字酒令也是析字令或拆字令,是通过拆分汉字来斗智取乐的一种酒令形式,与民间市井之中流传的易学易用酒令如掷骰、抽签、划拳等大有不同。


上一篇:中国酒令文化 热闹有趣的赌赛令
下一篇:中国酒令文化 文人雅士最爱的文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