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酒史文化

大学社交饭局过度,“变味”了的酒文化

2016/8/6 18:20:56 浏览:2185人  收藏

大学社交饭局过度,“变味”了的酒文化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近日随机向460位大学生调查,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大学生们究竟是求学还是在混圈子?大学社交饭局过度,非但不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还使其变了味!

  大学,是最邻近社会的一步,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已经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创业等各类形式的社会接触,但有一种习惯他们都是有的,那就是学习懒散了很多,饭局多了很多很多。

  饭局其实并没有什么,这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但是这种一个月20多个饭局的大学聚会社交却很不妥。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伸手一族”,作为消费者,他们多向父母长辈要钱,很少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毕竟,是学生也是正常的,过度的社交饭局必然会让他们手中无钱,最后又只能再伸手,难道就不想下挣钱人的辛苦?

  从责任上说,大学生还是学生,而学生的本职就是搞好学习,但是一些大学生为了聚餐而逃课,不但违反了学校的规定,更背离了学生应该履行的责任,怎能让饭局凌驾于学习之上呢?

  从社交的初衷来说,大学社交饭局,就是为了信息的交换,是思想的碰撞,是经验的交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当的社交其实是好的,但是过度的社交,不但伤身体,还伤心。

  其实,大学生们都知道过度的大学社交饭局不好,但是他们却欲罢不能,其实,这与变味的“酒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招聘中的以酒量论英雄,在工作中以能喝酒论能力的怪现象,歪风气,才让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要改变大学社交饭局,不仅要堵还要疏,对于那些违纪社交的行为要惩治,但是这更需要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责任,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才能让他们走出过度的大学社交反角。

  三五知己,闲时小酌,把盏言欢,畅谈理想,确是妙事。但是,饭局若加上社交两字,味道便会生变,因为酒菜之中还会搭进人脉、圈子、社会交系、资 源、交易等配菜。进入职场,社交饭局当然少不免,但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学业当为第一。


上一篇:细腻、复杂的酱香型白酒文化解读
下一篇:塑化剂、炫富严重腐蚀中国传统酒文化